[实用新型]碳纤维螺帽固定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01809.0 | 申请日: | 2009-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79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叔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兆胜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37/00 | 分类号: | F16B37/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凌 |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大***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螺帽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碳纤维螺帽固定结构,尤指将螺帽一体与碳纤维元件结合的技术,令螺帽的锁结可定位稳实。
背景技术
一般两元件的组接,大都是采用螺锁的方式,其主要在两元件设置连通的贯穿孔,令螺栓插入该贯穿孔,使螺栓的螺头挡止于一元件外面,而另一元件的外面则设有可供螺栓锁入的螺帽,藉由锁紧应力的产生,使两元件被螺头及螺帽所夹制固定,惟该等实施方式,其于碳纤维元件中则需埋入一螺帽,而该螺帽在于螺锁过程中则容易有自转打滑的问题,以及发生过度压迫连结件造成损坏,惟其仍不失为一种最简便实施的结构;
而现今碳纤维元件的组接是采用以下的方式:请参阅图1、2、3所示,碳纤维竖管10欲锁接于车把手20时,该竖管10成型出一埋孔11,以供金属螺帽12一体组设,使该螺帽12能供螺栓13螺合,用以将竖管10及其管盖100对合的夹固于车把手20,达成将竖管10与车把手20组接的目的。
惟此结构却有以下的缺失存在,请再参阅图3,螺帽12外周仅以多边形的限制部121与竖管10在一体贴设成形时所产生的埋孔11,在强制挤入后所产生的相对应限位,用以阻止螺帽12因承受螺栓13转动力所发生的锁紧应力,该螺帽的多边形限制部与埋孔的抵靠,却常因锁紧应力过大,而使埋孔的碳纤维壁再度受挤压与削磨,而形成相对圆孔状,而无法有效限制螺帽的自转打滑现象;
另,螺帽12内的螺孔在承受螺栓13的锁紧应力时,往往发生过度施力,而使螺栓13发生螺穿螺帽12的现象,造成结合件车把手20受管盖100的过度挤压,而使车把手20结合处发生变形,以致影响车把手20的使用质量,而须重新置换车把手20,因此,此种碳纤维与螺帽固定的技术,诚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本发明人有鉴于习用碳纤维设置螺帽12的结合结构会有易损坏及破坏结合件的缺点,乃经多方试验设计,终成功创作出一种碳纤维螺帽固定结构,以彻底有效解决习用结构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螺帽固定结构,通过螺帽一体与碳纤维元件结合的技术,使螺帽和碳纤维元件可稳固接合,并可承受较高的轴向锁紧应力,令螺帽锁结定位稳固。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碳纤维螺帽固定结构,其于碳纤维元件成型时直接固结金属制的螺帽,使固结处相对形成一埋孔,而该螺帽沿轴向具有一连通至碳纤维元件外的螺孔;该螺帽外周设有供埋孔对应彼此啮固的限制部;碳纤维元件于埋孔外端缘径向颈缩形成有一靠抵于螺帽外端的环抵肩,且螺帽外周径向凹设有挡止部,而碳纤维元件则以插入部对合嵌固于该挡止部中。
该螺帽的螺孔内端为未贯穿。
该螺帽的螺孔为两端贯穿。
该螺帽外周的限制部呈链齿状,该链齿状限制部与埋孔周壁呈对应彼此啮固。
该螺帽外周的限制部呈尖齿状,该尖齿状限制部与埋孔周壁呈对应彼此啮固。
该螺帽外周的限制部呈方齿状,该方齿状限制部与埋孔周壁呈对应彼此啮固。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在碳纤维元件成型时一体固结螺帽,特别是在碳纤维元件一体埋设螺帽的外端缘,形成有一靠抵于螺帽外端的环抵肩,而该螺帽外周径向凹设有挡止部,而碳纤维元件相对形成插入部对合嵌固于该挡止部中,藉碳纤维元件的环抵肩及插入部与螺帽的限制部、挡止部的互抵限制及挡止,使螺帽能稳固结合于碳纤维元件中,有效的承受螺栓锁接碳纤维元件的轴向锁紧应力,并藉螺帽沉孔状的螺孔设置,令螺帽无损坏连结件之虞,而能提供更佳的螺栓锁合功效。
为使贵审查委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创作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兹附以较佳实施例与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系传统碳纤维竖管锁接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系传统碳纤维竖管锁接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3系传统碳纤维竖管锁接结构的立体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螺帽的剖面示意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螺帽的端视示意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运用于竖管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螺帽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9系本实用新型螺帽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竖管 100管盖 11埋孔
12螺帽 121限制部 13螺栓
14环抵肩 20车把手 30碳纤维元件
31埋孔 32环抵肩 33插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兆胜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兆胜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18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