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缝钢管的周期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12051.7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詹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7/02 | 分类号: | B21B1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7067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缝钢管 周期 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缝钢管的周期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热轧无缝钢管根据主变形轧机的种类分为不同的轧管机,如连轧管机、精密轧管机、自 动轧管机、顶管机、周期轧管机等,其中周期轧管机适合生产大口径的中厚壁合金、高合金 无缝钢管。
周期轧管机(皮尔格轧管机)是以圆坯为原料,坯料加热后经斜轧穿孔、或者压力冲孔 后再延伸制成毛管,然后将芯棒穿入毛管并送入带有变直径孔槽的孔型中,共同组成孔型的 上、下轧辊每旋转一周可将穿套在芯棒上一定长度的毛管进行减径减壁,轧辊每旋转一周称 为一个轧制周期,无数道次的轧制周期将毛管沿纵向一段一段地轧制成几何尺寸符合要求的 荒管。轧制完成后,为使芯棒能顺利从荒管中抽出,定位芯棒的卡头与毛管尾端之间间隔有 一个脱管环。实际生产中,为避免轧辊和脱管环接触而造成设备过负荷,甚至造成设备损坏 事故,每支毛管尾端总会留有一小段喇叭口状的余料即俗称的皮尔格头无法轧尽,必须切除 。
在采用模铸钢锭进行无缝钢管轧制时,由于冒口端的夹杂较多、必须切除,因此一般采 用钢锭的冒口作为皮尔格头,实际耗损也较小;但由于目前周期轧管机组大量采用没有冒口 的锻坯、连铸坯进行无缝钢管轧制,而皮尔格头的重量根据轧制规格、工具配置不同约占毛 管总重量的6%~12%,因此造成了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皮尔格头造成的资源 、能源浪费的无缝钢管的周期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缝钢管的周期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延伸后的毛管穿入芯棒;2)由喂料器将毛管送入周期轧管机的孔型进行轧制,直至 毛管尾部;3)抬起上轧辊,升起脱管叉卡住脱管环后,抽出部分芯棒;4)降下脱管叉,将 脱管环从毛管尾端退至卡头端;5)升起活动导槽托住芯棒位于脱管环与毛管尾端之间的部 分;6)将毛管尾部送入孔型,周期轧管机上轧辊一次压下至预定轧制位置、或者分至少两 步压下至预定轧制位置;7)重复步骤2)完成轧制,8)升起脱管叉卡住荒管尾部,抽出整 个芯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炸至轧制方法将毛管尾部的皮尔格头轧制成符合要求的 荒管,可以使单支坯料成材率提高6%~9%;毛管尾部的皮尔格头轧制成的荒管与毛管正常轧 制成的荒管内外径一致,有利荒管的输送,使生产流程顺畅,同时无需切除皮尔格头,减少 了工具及能源的消耗。通过对轧制步骤的改进,无须增加设备,即可实现无皮尔格头的无缝 钢管的周期轧制,降低了因存在皮尔格头而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无缝钢管的周期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延伸后的毛管穿入芯棒;2) 由喂料器将毛管送入周期轧管机的孔型进行轧制,直至毛管尾部;3)抬起上轧辊,升起脱 管叉卡住脱管环后,抽出部分芯棒;4)降下脱管叉,将脱管环从毛管尾端退至卡头端;5) 升起活动导槽托住芯棒位于脱管环与毛管尾端之间的部分;6)将毛管尾部送入孔型,周期 轧管机上轧辊一次压下至预定轧制位置、或者分至少两步压下至预定轧制位置;7)重复步 骤2)完成轧制,8)升起脱管叉卡住荒管尾部,抽出整个芯棒。
上述步骤3)抽出的部分芯棒,抽出长度与毛管尾部即原皮尔格头完全轧制成荒管后该 段荒管的长度、以及脱管环避让轧辊的长度相适应。通过步骤3)为脱管环的退出提供了空 间,而步骤4)脱管环的退出则直接避免了脱管环与轧辊直接的接触,消除了导致皮尔格头 产生的最直接原因。通过步骤5)为悬空的芯棒提供支撑,同时避免了在对皮尔格头轧制过 程中芯棒旋转可能产生的位移。
由于毛管尾端在正常轧制时与脱管环接触,该部分金属温度降低较多,以及步骤3)至 步骤5)的操作过程中利用毛管尾端以及轧制完成的荒管的自然冷却,通过冷却收缩形成的 压应力使得皮尔格头以及轧制完成的荒管能够与芯棒涨紧,从而能够通过芯棒实现毛管尾部 轧制过程中的轴向、周向定位,避免毛管尾部的皮尔格头在轧制过程中与芯棒产生滑动而向 后退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20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