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语识别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11739.3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4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M1/26;H04M1/2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语 识别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及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的手语识别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设备(例如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当聋哑人士想使用通信工具与对方通信时,他们通话时可能采用手语进行进行交流;或者,当移动通信的一方不懂得对方的语言时,例如汉语使用者不懂得俄语,他们通话时也可能采用手语进行交流。然而,一般的移动通信设备不具有手语识别功能,从而使得聋哑人士或者不同语种人士无法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有效地通信,给他们在信息交流上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手语识别系统,能够对不同的手语进行识别,从而方便聋哑人士或者不同语种人士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有效地通信。
此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手语识别方法,能够对不同的手语进行识别,从而方便聋哑人士或者不同语种人士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有效地通信。
一种手语识别系统,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该移动通信设备通过网络与服务器连接。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包括摄像单元、输入单元、显示单元以及手语识别单元。该手语识别单元包括:界面产生模块,用于产生一个操作手语识别功能的主菜单界面,并将该主菜单界面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影像处理模块,用于当使用者选择主菜单界面的录像按钮时,控制摄像单元摄取目标人物的人体影像,根据人体特征从人体影像中抽取手语数据,将抽取的手语数据与移动通信设备的预设语言进行压缩并打包成手语数据包,将该手语数据包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器进行手语解析并产生使用者可识别的手语识别信息;文本处理模块,用于当使用者选择主菜单界面的文本输入按钮时,将使用者从输入单元输入的文本、接收方的使用语言以及接收方号码进行压缩并打包成文本数据包,将该文本数据包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器进行文本解析并产生接收方可识别的手语影像。
一种手语识别方法,通过使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手语识别。该移动通信设备通过网络与服务器连接,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包括摄像单元、输入单元以及显示单元。该方法包括步骤:产生一个用于操作手语识别功能的主菜单界面,并将该主菜单界面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当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者选择主菜单界面的录像按钮时,执行步骤(a1)至步骤(a5):(a1)控制摄像单元摄取目标人物的人体影像;(a2)根据人体特征从人体影像中抽取手语数据;(a3)将抽取的手语数据与移动通信设备的预设语言信息进行压缩并打包成手语数据包;(a4)将手语数据包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器进行手语解析并产生使用者可识别的手语识别信息;(a5)接收服务器产生的手语识别信息,并将手语识别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当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者选择主菜单界面的文本输入按钮时,执行步骤(b1)至步骤(b3):(b1)将使用者从输入单元输入的文本、接收方的使用语言以及接收方号码进行压缩并打包成文本数据包;(b2)将该文本数据包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器进行文本解析并产生接收方可识别的手语影像;(b3)将该手语影像按照接收方号码发送到接收方的接收终端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手语识别系统及方法,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对不同的手语进行识别,从而方便聋哑人士或者不同语种人士利用该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有效地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手语识别系统较佳实施例的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手语识别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主菜单界面的示意图。
图4是子菜单界面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移动通信设备 1
手语识别单元 10
界面产生模块 101
影像处理模块 102
文本处理模块 103
摄像单元 11
显示单元 12
输入单元 13
服务器 2
手语分析单元 21
文本分析单元 22
数据库 3
网络 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17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