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中药凝胶制剂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311313.8 | 申请日: | 2009-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1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普;翁春晓;范肖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庆普;翁春晓;范肖冬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8 | 分类号: | A61K36/758;A61K9/00;A61K47/32;A61K47/36;A61K47/38;A61P29/00;A61P19/02;A61P9/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风湿 中药 凝胶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声波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中药凝胶制剂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风湿骨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中药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常用药物。治疗风湿骨病的中药多为口服和局部贴敷制剂,如申请号为200810146570.6治疗风湿骨病中药制剂发明、200410066177.8一种抗风湿中药复方的新制剂及其制备工艺发明,200710007869.9筋骨风湿中药贴膏和200410061292.6骨伤中药外敷散等发明专利。
现行的治疗风湿骨病的口服中药,大多含有毒性较大的成分,长期服用会产生胃肠道等毒副作用。普通中药贴膏可避免全身毒副作用,但存在皮肤自然吸收透皮吸收率低、起效慢、疗效差、疗程长的缺点。
超声波可通过其辐射压和空化效应,促进药物经皮肤透入体内。它可改变细胞膜和组织膜脂质结构的排列顺序,增加皮肤和组织的通透性,为药物进入体内提供了动能,可有效的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特别是能够实现蛋白、中药有效成分等大分子药物的透入(SamirMitragotri,1995)。用超声波局部透入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风湿骨病,可提高疗效避免全身毒副作用,这种方法已逐渐的到临床采用,被称为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超声波治疗时需要将换能器产生的声束发射进入人体发挥生理效应。由于声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大大增加了声波的阻抗,严重影响了声波的传播。为了保证超声波治疗时声束的正常传播,将一种导声物质耦合在声头与皮肤之间,便于充填空隙,防止有空气层而产生界面反射,以利于超声能量的透过,这种物质称为耦合剂。
已有一些用于超声波成像检查的医用超声波耦合剂的专利申请公开(林必杰: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96459;鞠坚果: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70927;赵鹏: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61863)。截止目前,尚没有用于超声药物透入的承载治疗风湿骨病中药的超声耦合制剂面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亲水高分子材料、促渗剂、保湿剂组成一种承载了中药提取物成分的 中药凝胶剂,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起耦合媒质和承载释放药物的作用。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在通用超声耦合剂中直接加载了中药提取物成分。以期提高中药外治的效率,从而提高治疗作用。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凝胶剂由亲水高分子材料、促渗剂保湿剂和生物活性物质等成份组成。
所用的亲水高分子材料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透明质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酯,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用量为0.3~10%。
所用的促渗剂包括:氮酮、丙二醇,采用一种或二种,用量为0.3~12%。
所用的保湿剂为丙三醇、山梨醇、聚乙二醇,采用一种或二种以上,用量为3~10%。
所选用的中药处方为:桃仁、红花、桂枝、白芍、草乌、细辛、川椒、牛膝、乳香、没药等成分。
所选用的中药提取物成分由中药饮片加工制取,用量为1~30%。
将以上成分按比例称量,将亲水高分子材料浸泡于水中一段时间后待其充分溶胀,加热溶解;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按比例加入促渗剂、保湿剂等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搅拌均匀,制成棕色透明、有一定黏度的流体。
本发明的特点是:该凝胶剂既保持了良好的超声耦合性能,又增加了中药有效成分载体和贮库的功用。该制剂还可满足药物成分便于定量、加工、包装、贮存和使用环节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以方框图的形式对本发明的主要加工工艺过程进行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处方:透明质酸钠 1.5
氮酮 0.5
甘油 2.0
丙二醇 10
中药提取物 20
蒸馏水 30
将透明质酸钠浸泡于蒸馏水中一定时间使之溶胀,水浴使其溶解,加入氮酮、丙二醇、甘油、交换树脂搅拌均匀;最后加入中药提取物,搅拌均匀。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庆普;翁春晓;范肖冬,未经王庆普;翁春晓;范肖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13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带类工件拾取及螺旋输送机械手臂
- 下一篇:铸造生产线的托盘式输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