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0910310566.3 | 申请日: | 200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7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钟家春;余兴江;刘孝波;任伟;李岳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飞亚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71/10 | 分类号: | C08L71/10;C08L79/04;C08G73/06;C08J5/18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武森涛 |
| 地址: | 628000 四川省广元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芳醚腈 超支 化酞菁铜介电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聚芳醚腈、双邻苯二甲腈和氯化亚铜三种原料共混后成膜得到;双邻苯二甲腈与氯化亚铜的重量之和与聚芳醚腈的重量比为10~40∶60~90,双邻苯二甲腈与氯化亚铜的摩尔比为2.5~3.5∶0.5~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双邻苯二甲腈与氯化亚铜的摩尔比为3∶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共混时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其特征在于:N-甲基吡咯烷酮与三种原料总重的重量比为85~95∶5~15。
5.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按照下列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双邻苯二甲腈与氯化亚铜的重量之和与聚芳醚腈的重量比为10~40∶60~90,其中双邻苯二甲腈与氯化亚铜的摩尔比为2.5~3.5∶0.5~1.5;将三种原料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与三种原料总重的重量比为85~95∶5~15;
(2)步骤(1)制得的溶液成膜即得;成膜方法为溶液180~220℃回流2~6小时后倒在平板上制成薄膜,将平板置于160~200℃真空条件下烘4~6小时,然后升温至240~260℃烘1~4小时,冷却至室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平板置于160~200℃真空条件下烘4~6小时,然后升温至250℃烘1~4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双邻苯二甲腈与氯化亚铜的摩尔比为3∶1。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聚芳醚腈/超支化酞菁铜介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N-甲基吡咯烷酮与三种原料总重的重量比为9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飞亚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飞亚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056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健食品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海鲜调味品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