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氨酸杂合细胞穿膜肽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9664.5 | 申请日: | 200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1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慧;骆清铭;马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5/11 | 分类号: | C07K5/11;C07K7/06;C07K7/08;A61K49/14;A61K4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氨酸 细胞 穿膜肽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分子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工程学,基因组学,生物和有机化学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新型药物分子,如:短肽(peptides),单克隆抗体蛋白(monoclonal antibodies),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核酶(ribozymes),催化DNA(catalytic DNA)等纷纷被开发出来。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学和医学意义的分子(当然也包括传统的质粒和融合蛋白)往往由于其过大的分子量和本身的亲水性质,限制了他们的在体应用。由于生物膜系统的阻碍,这些分子很难进入到靶向器官和组织的细胞中去发挥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不同的技术被开发出来,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病毒片段重组技术(recombinant viral vector)可以通过病毒片段的表达,将重组蛋白(recombinant proteins),核酶(ribozymes),反义RNA(antisense RNAs)在靶细胞中原位表达。病毒片段重组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该技术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适用。同时,其在转染效率和生物毒性上都面临困难。同时,该技术也无法做到组织靶向性。目前很多非病毒载体被研发出来,但是大多数的非病毒载体在转染效率上依旧难以超越病毒载体。
也有研究者采用物理透膜方式如电穿孔、微管注射、穿孔蛋白法等。这些方式虽然各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导入率低、对细胞刺激大甚至可能导致细胞死亡、靶向性不强。因此研究者致力于寻求更具高效的透膜方式。
多肽介导的生物活性分子透膜技术,在许多方面优于常用的透膜方式。另外在合成上多肽具有高产率,对细胞毒性低,而且肽骨架能够进行不同的修饰,这样的多肽在未来的给药平台具有很大潜在的利用价值
细胞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也称蛋白转导域(proteintransduction domains,PTDs)的发现和应用给药物投递系统带了新的方向和希望。细胞穿膜肽发源于人免疫缺损病毒HIV-1编码的TAT蛋白衍生物和果蝇触角同源异型的转录调节蛋白(Antennapedia),目前已经发展有各种形式,包括全L型/D型多聚精氨酸(oilgo-Arginines),非天然肽(non-natural peptides),拟肽(peptoids),胍基端聚合物(guanidinium-terminated dendrimers)等。1988年,Green和Frankel首次发现人免疫缺损病毒(HIV)-1的反式激活蛋白TAT能够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并能进一步定位于细胞核。1994年,Fawell等人将TAT蛋白片段TAT(37-72)与某些蛋白(β-galactosidase orhorseradish peroxydase)共价连接,发现TAT蛋白片段可以将大分子蛋白带入到不同细胞系中。后续的研究发现TAT蛋白的部分序列TAT(49-57)即可行使蛋白转运功能,而且可以携带多种物质,包括亲水性蛋白、多肽、DNA甚至颗粒型物质进入细胞。研究者提出,对于TAT蛋白类穿膜肽的穿膜能力起核心作用的是精氨酸的数目,也即胍基基团的数目。在各式各样的穿膜肽中,富含精氨酸的细胞穿膜肽(arginine-rich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简称AR-CPPs,由于其高效的穿膜效率和低细胞毒性,目前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96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