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308581.4 | 申请日: | 2009-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0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丁勇;马芳武;邹凌华;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H1/10 | 分类号: | B62H1/10;B62K13/06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智平;陆永强 | 
| 地址: | 317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体车 辅助 轮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
背景技术
双体车是一种由两个单体车组合而成的组合车型,每个单体车都具有一套独立的动力系统,能够独立的行驶。在路况好的地方,将每个单体车的连接部通过连接件相固连,就可以组合成双体车,行驶更加的稳定和安全。在路况差的地方,特别是野外一些小路,路面比较窄,以双体车的宽度难以通过,这时将双体车中间的连接件拆下,把组合的双体车分成两个单体车,每个单体车单独行使,这样就可以顺利的通过这些小路,在旅游出行时显得非常方便。
当单体车独立行使时,在启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单体车处于低速行驶状态。在低速行驶状态下,现有的单体车上没有任何可以用于辅助平衡的辅助机构,其车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使用者可能会因车体的倾倒而受伤。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辅助机构使单体车在低速行驶状态下也能够保持稳定行驶成为本行业的一个重要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双体车中的单体车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的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设置在单体车的单体车身下部,单体车能够独立运行且两个单体车左右合并形成双体车,其特征在于,本辅助轮机构包括轮架和两个辅助轮,两个辅助轮设置在轮架上且分别位于单体车的后轮两侧,在单体车身和轮架之间设有能够带动轮架相对于单体车身升降的升降驱动结构。
本辅助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双体车分解为两个单体车后,每个单体车独立行使,在需要辅助平衡的时候,通过固设在车体上的升降驱动结构驱动轮架下降,轮架带动分布在单体车两侧的辅助轮下降,辅助轮着地后与单体车的主车轮形成三个支撑点,有效的提高了单体车的平衡性和行驶的稳定性。当单体车不需要辅助支撑的时候,升降驱动结构带动轮架上升,使辅助轮离开地面,单体车与地面仅靠主车轮接触,摩擦力较小,行驶速度得到提高。本辅助轮机构能升能降,使用非常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中,所述的升降驱动结构包括一根竖直设置的升降杆、固定在单体车身上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的升降杆与轮架固连,升降杆上具有螺纹且在其上套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转动体,所述的驱动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转动体相联且能带动转动体旋转。驱动电机通过减速器变速后带动转动体转动,转动体固定在车体上,升降杆可以上下移动,转动体与升降杆螺纹连接,转动体转动时能够使升降杆作上下的升降运动,升降杆再带动轮架作升降运动。
在上述的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中,本辅助轮机构还包括联接在驱动电机上用于控制驱动电机正转或反转进而实现辅助轮升降控制的控制电路。驱动电机的正转或反转可实现升降杆的升降运动,进而实现辅助轮的升降运动。
在上述的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中,所述的控制电路上联接有用于采集车速信号的车速信号采集器,且当车速小于设定值时控制电路能控制驱动电机带动辅助轮下降,当车速达到设定时控制电路能控制驱动电机带动辅助轮上升。车速信号采集器可以在车速越过其设定的临界点后向控制电路传递信号,控制电路根据这些信号来实现对驱动电机的转向的控制。
在上述的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中,所述的轮架包括一根水平设置的中心轴和两个连接在中心轴上且呈八字形分布的支架,所述的升降杆与中心轴固连,所述的两个辅助轮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的下端。当升降杆作升降运动时能够带动中心轴升降,中心轴再带动其上的支架升降。
在上述的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中,所述的支架与中心轴转动联接,在中心轴设有固定在升降杆上的支撑板,在每个支架和支撑板之间分别设有缓冲结构。支架可以绕中心轴转动来改变辅助轮的高度,缓冲机构使支架的转动受到限制和缓冲,使辅助轮的平衡支撑具有缓冲带。
在上述的一种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中,所述的缓冲结构包括弹簧,弹簧的上端作用在支架上,弹簧的下端作用在支撑板上。弹簧的弹力使整个缓冲结构能够实现弹性缓冲,缓冲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85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柱塞式T型阀
 - 下一篇:一种电动进气增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