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获取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308395.0 | 申请日: | 2009-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3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 发明(设计)人: | 林贵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贵夫 |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花向阳 |
| 地址: | 116100辽宁省大连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获取 大米 水稻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获取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其属于一种科学的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高效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农民在种植粮食时,一般施肥时都使用化肥,除虫害都靠农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污染了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
现有的水稻种植中也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喷洒除草剂和杀灭害虫的农药,也存在种植成本高、所产大米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而另一方面,青蛙养殖户除需要专门的养殖场地外,还要提供喂养青蛙的食物,青蛙的大量排泄物还会污染环境。因此,现有的水稻种植和养殖青蛙的方法没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动植物互相依存的生物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工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该水稻种植方法利用水稻生长环境养殖青蛙,青蛙捕食稻田中生长的害虫及其他虫类,青蛙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稻田放养青蛙充分地利用了稻田的水体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收到稻蛙共生互利,增效节源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加工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它主要包含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和养殖青蛙。所述稻田入水口处设有一个45~55cm深、面积1.4~1.6m2的水坑,沿稻田的田埂四周设有一条15~25cm深、30~40cm宽的水沟,在稻田中设有供青蛙越冬用的土堆;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后,水深应保持在3~5cm;在稻田埂四周用1.2m高的塑料薄膜围一个防止逃跑的围子;每亩地养殖的青蛙应为4000~5000只。
所述供青蛙越冬用的土堆可在一亩稻田里堆放一个1.3~1.5m高,面积2.5~3m2的土堆。
所述供青蛙越冬用的土堆也可采用一个1.3~1.5m高、1~1.3m宽和背风朝阳的田埂。
在东北地区,所述养殖青蛙选用黑斑蛙。
上述技术方案的指导思想是:稻田放养青蛙充分地利用了稻田的水体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收到稻蛙共生互利,增效节源的效果。
(1)稻田适宜于青蛙繁育生长
稻田水位浅,光照充足,加上稻子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溶氧充足,繁生许多昆虫,非常有利于青蛙生长。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
a、环境适宜
稻田水浅温度高,水稻疏密有间,既能为青蛙遮光遮阴,又能为青蛙提供活跃的空间,有利于青蛙的繁育生长。
b、溶氧充足
稻田水中溶氧一般在每升32毫克左右,是池塘水体的5~6倍。充足的氧气是青蛙繁育生长的保证,特别是蝌蚪,在生长期间不能离开水,溶氧量太低,蝌蚪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c、饵料丰富
据统计:稻田水中已知浮游动物有107种,藻类20多种,植物209种。还有大量的底栖动物,都是蝌蚪的美食;稻田中的各种昆虫(除卷叶螟吃不到外)均是青蛙的佳肴,这就保证了青蛙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
d、水洁净土松软
由于稻田深耕晒田,加上日常光照好,水体洁净,土质松软,比池塘水质好,有害物质少,病源体少,对青蛙生长非常有利。
(2)消灭虫害
稻田中的绝大部分昆虫是青蛙的美食佳肴。青蛙是两栖类肉食动物,活跃于水中,跳跃于陆地,是扑食稻田害虫的高手。一只成蛙一年可捕捉害虫约5000~8000只,一只蝌蚪每天可吃蚊虫子孓50多只。青蛙喜食的昆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包虫、稻叶蝉、蝼蛄、稻蝗等,这些均是对水稻危害极大的害虫。另外还有苍蝇、蝇蛆、蚊子等,这些均是污染卫生环境的害虫。
(3)提高大米品位
青蛙可吃掉大量害虫,基本不用打农药。青蛙还可起到保肥施肥的作用:青蛙所捕食的害虫,有的直接危害稻子,有的虽然不直接危害稻子,但是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掉各种肥料养分和氧气,因而在减少耗肥因子的同时就起到了保肥的作用。还有,青蛙在生长的过程中所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钙等营养成份,是稻田的优质肥料。每亩地放养5000只青蛙,基本上不用施加化肥。这种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无公害环境下生产的大米,必然是品位极高的纯绿色优质大米。
(4)青蛙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贵夫,未经林贵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83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