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曲折多匝结构巨磁阻抗效应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7531.4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敏;周勇;陈磊;雷冲;丁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3/09 | 分类号: | G01R33/09;H01L4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折 结构 磁阻 效应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测量技术领域的传感器,具体是一种曲折多匝结构巨磁阻抗效应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汽车电子、机器人技术、生物工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需要一些小型的、高性能、高灵敏度且响应速度快的磁敏传感器来检测相关参数,如磁场、转速、速度、位移、角度、扭矩等。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几种磁敏传感器主要有霍尔效应(Hall)传感器、各向异性(AMR)磁敏传感器和巨磁电阻(GMR)传感器。霍尔效应(Hall)传感器虽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磁敏传感器,但其输出信号弱,温度稳定性差,灵敏度低;各向异性(AMR)磁敏传感器的磁阻变化率大小只有2%-4%,其磁场灵敏度小于1%/Oe;巨磁电阻(GMR)传感器的磁阻变化率虽然可以达到80%以上,可获得较高信号输出,但其磁场灵敏度只能达到1%-2%/Oe。
研究发现,软磁材料在很小直流磁场作用下能产生巨磁阻抗效应,即磁场的微小变化能够会引起软磁材料交流阻抗巨大变化。利用软磁材料制作巨磁阻抗效应传感器,其磁场灵敏度可达2%-300%/Oe,比AMR传感器和GMR传感器高1到2个数量级,是霍尔效应传感器的10-100倍,而且巨磁阻抗效应传感器还具有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
经过对现有相关技术检索发现,Z.Zhou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 ONMAGNETICS》(IEEE磁学汇刊,2008年44期:2252-2254)发表了“Perpendicular GMI effect in meander NiFe and NiFe/Cu/NiFe film”(曲折结构NiFe和NiFe/Cu/NiFe薄膜中垂直GMI效应)一文,该文公开了一种曲折结构NiFe/Cu/NiFe多层膜巨磁阻抗效应磁场传感器,该传感器为3匝曲折结构,长度为4mm,NiFe和Cu层宽度分别为700和400μm,线条间距为100μm,最大阻抗变化率为13.0%,该传感器线宽和间距过大,导致线条间电磁偶合效应不强,阻抗变化率较小,此外,该传感器的引角为2个,测量性能参数不可调节,而且无法实现大面积非均匀磁场的探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曲折多匝结构巨磁阻抗效应传感器,本发明阻抗变化率高,测量参数可调,能够应用于大面积非均匀磁场的探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带SiO2层的硅衬底、软磁多层膜和引脚,其中:软磁多层膜位于带SiO2层的硅衬底上,引脚的一端与软磁多层膜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带有SiO2层的硅衬底上,软磁多层膜为方波形的曲折多匝结构,其匝数为10匝,匝间距离为60μm,峰-峰值为5mm,所述引脚的个数为21个。
所述的软磁多层膜包括:铜层和软磁薄膜层,其中:铜层位于软磁薄膜层内部,软磁薄膜层的宽度为200μm,铜层4的宽度为120μm。
所述的引脚位于软磁多层膜的上、下两端并与铜层固定连接。
所述铜层上侧的软磁薄膜与铜层下侧的软磁薄膜厚度相同,为1μm-3μm。
所述铜层的厚度为1μm-3μm。
所述软磁薄膜层为Ni-Fe混合材料制成,其中Ni元素所占的组分比率为82%。
本发明的软磁多层膜采用10匝的方波形曲折结构,通过将匝间距离减小为60μm,增加了软磁多层膜的电磁偶合效应,提高了传感器的阻抗变化率;将引脚个数增加至21个,可以通过改变不同引脚之间的配对组合调节软磁多层膜的匝数,进而调节传感器的测量参数,如灵敏度和阻抗变化率等,同时还能实现不同位置的多个区域磁场测量,使传感器能够应用于大面积非均匀磁场的探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测量参数可调,磁场灵敏高度,阻抗变化率大,可应用于大面积非均匀磁场的探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75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视频网络监视系统
- 下一篇:新型液晶显示器防震缓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