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7529.7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5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甫;陈克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夹持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第7025602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上、下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之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上、下导电端子以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呈管状结构且两端口较窄,防止上、下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但是,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较为复杂,制造困难,且上、下端子配合之镂空区域会有测试接触之风险,影响电连接器端子正常之电性连接功能。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端子。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且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臂,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通过第二导电端子直接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从第一导电端子上脱落。另外,因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而造成弹性臂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压缩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分解图
图4是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位于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导电端子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二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其所揭示为符合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端子1,其用于将芯片模块(未图标)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标)。该电连接器端子1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设有弹性臂33的第二导电端子3、以及设置于两导电端子2、3外围的弹性件4。
第一导电端子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标)相连接的对接部21、位于对接部21顶端且向两侧垂直凸伸设置的第一限位部22以及垂直于第一限位部22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23。前述第一限位部22用来限定弹性件4。前述主体部23顶端的两侧各对称凸伸设置有一对阻挡部24。两阻挡部24之间分别形成有位于前述主体部23纵向两侧的导引槽25。前述导引槽25既可引导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上下滑动,又可提供第二导电端子3的横向限位功能,防止第二导电端子3上下滑动时发生横向偏移,使得该电连接器端子1上下沿直线运动,由此实现该电连接器端子1的稳定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设有第一阶231、第二阶232以及位于第一阶231与第二阶232之间的倾斜的导接面233,第一阶231厚度小于第二阶232厚度。当电连接器端子1被压缩时,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从夹持主体部23的第一阶231移动进而夹持第二阶232。
第二导电端子3设有可与芯片模块(未图标)连接的导接部31。前述导接部31底端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31的第二限位部32,用来限定弹性件4。前述弹性臂33垂直于第一限位部32向下延伸设置,且弹性臂33为一对平行对称设置,两弹性臂33之间形成用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2的收容槽333。两弹性臂33之底端向内凸伸设有一对卡勾334。该等卡勾334设有倾斜的导引面3341,以便于将第二导电端子3导引配合第一导电端子2。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包括上部331、自上部331延伸的下部332,上部331之厚度大于下部332的厚度。前述卡勾334设于下部332底端且向收容槽333凸伸。
所述弹性件4为弹簧,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的外围。该弹性件4的两端通过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第二限位部32之间而固定。前述弹性件4被抵压后发生伸缩变形而上下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7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