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端子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304205.8 | 申请日: | 2009-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0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 发明(设计)人: | 童昌贤;余宏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04 | 分类号: | H01R1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端子,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刀片状接触端子。
【背景技术】
刀片状导电接触端子在电池连接器中有着广泛应用,该接触端子的接触面积较大以适应大电流及大插拔力。而且,该接触端子也适用对接连接器的多角度插入,比如,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306688号及第539270号所揭示的现有电池连接器。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等接触端子已满足不了使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端子,其可有效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触端子,是由金属片形成,该接触端子包括接触部、接脚及连接该接触部与接脚的固定部,该固定部设有倒刺,至少该接触部是由上述金属片弯折而具有紧贴于一起的两金属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接触端子在保证接触部具有足够强度的情况下可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接触端子在金属片平面内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接触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接触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面详细描述本创作。
参图1所示,本发明接触端子1(如图2所示)是由一较薄金属片100(厚约0.25~0.30mm,如图1所示)制成。该金属片100首先冲压或裁切形成片状的第一接触部11a及第二接触部11b,该两接触部连接于一体,连接处A(沿虚线所示处)的上下边缘具有一小缺口110。第一接触部11a的相对于连接处的另一边在靠近上边缘处先水平延伸再垂直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12a,第一固定部的垂直部121a于面对第一接触部11a的边缘设有若干倒刺122a,而垂直部121a相对于倒刺122a另一边缘则先水平延伸再垂直向上延伸有接脚13,用于连接电路板的线路。第二接触部11b的相对于连接处A的另一边于靠近其上边缘处设有先水平延伸再垂直延伸之第二固定部12b,第二固定部与第一固定部的结构一样,只是第二固定部12b不具有连接于电路板的接脚。两固定部的垂直部与接触部之间形成向下的开口124,且由固定部的水平部123a连接。第一接触部、第一固定部分别与第二接触部、第二固定部成镜像关系。
将图1所示的第二接触部11b沿连接处A(虚线所示)反向弯折,即可形成图2、3所示的接触端子1。第二接触片11b、第二固定部12b分别贴靠于第一接触部11a、第一固定部12b的另一侧,如此,接触端子1的接触部11及固定部12是由两紧贴在一起的金属片形成,接脚13则为一金属片。接触部11的两相对侧面则在跟对接连接器接触时,既可跟双弹片的对接端子接触,也可仅其一面与单弹片的对接端子接触。连接处A则为接触端子的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前端111,第一、第二接触部的上边缘形成倾斜的倒角,适用对接连接器自另一角度插入。
本发明接触端子的两片式接触部叠加后厚约0.5~0.60mm,而接脚仍为0.25~0.30mm,如此,在保证接触部11具有足够强度时,省掉第二固定部后的接脚的部分金属。当然,也可省掉第二固定部12b的金属片,然而,该两片式固定部12有助于固定,也可防止对接连接器拔出时被第二接触部11b的后边缘刮伤。多个接触端子,比如四个接触端子固定在塑料本体内则形成电连接器,结构可在背景技术提及的电池连接器上作适当变更可得到,本处就不再继续描述。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接触端子1的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本处不再一一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42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伞底座
- 下一篇:车载设备快速固定卡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