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良好非晶形成能力的Gd-Co-Al-Zr大块金属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4121.4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付浩;祖小涛;郭茂双;余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45/00 | 分类号: | C22C45/00;C22C1/02 |
代理公司: | 四川君士达律师事务所 51216 | 代理人: | 罗奇 |
地址: | 610054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良好 晶形 能力 gd co al zr 大块 金属 玻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块金属玻璃,特别是以稀土为基体的大块金属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块金属玻璃通常是指三维尺寸都大于1mm的块体非晶合金,区别于采用快淬甩带法制备的非晶薄带。由于大块金属玻璃独特的结构使它表现出与晶态合金不同的性能,在学术和应用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物理性质方面,由于金属玻璃是亚稳液态结构的固体金属,在电导方面表现出金属性,但有很高的电阻率;此外,金属玻璃由于不存在晶态合金的晶界缺陷,因此有较高的抗腐性;最近的研究还表明,稀土基大块金属玻璃,如Gd60Co26Al14,Ho30Y26Al24Co20, Er50Al24Co20Y6等,具有大的磁熵变和相对制冷量,非常适合作为磁致冷工质使用。影响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因素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要进一步推动稀土基大块金属玻璃在磁制冷领域的应用,还必须继续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制备出更大尺寸的非晶合金。
文献检索表明,Ding Chen 等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学与工程:A》,2008年457卷226~230页)上发表了题为Gd–Co–Al and Gd–Ni–Al bulk metallic glasses with high glass forming ability and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具有高玻璃形成能力和良好机械性能的Gd–Co–Al 和Gd–Ni–Al大块金属玻璃)的文章,提出采用喷射成型的方法(injection casting),成分为Gd60Co25Al15的合金能形成大块非晶的最大圆柱体直径为5mm。然而,申请者所在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采用吸铸方法(suck casting),Gd60Co25Al15合金形成大块金属玻璃的最大临界直径只有2mm。因此,探寻具有更好非晶形成能力的Gd基金属玻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合金化的方法,通过在Gd-Co-Al金属玻璃的基础上采用锆替代铝的方法,提供一种具有更好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的Gd-Co-Al-Zr金属玻璃及其制备方法,使其更适合作为磁致冷工质使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具体为:通过电弧熔炼的方法直至合金熔化均匀,获得Gd-Co-Al-Zr的母合金铸锭,然后采用铜模吸铸法获得最大直径为8毫米的大块金属玻璃。
本发明的具有良好非晶形成能力的Gd-Co-Al-Zr大块金属玻璃,其包含组分及其原子百分数为:52.5~53.8%Gd、16.5~20.5%Co、25.0~30.0%Al、1.0~3.0%Zr。
本发明所述的Gd-Co-Al-Zr大块金属玻璃,其包含组分及其原子百分数最好为:52.5%Gd,18.5%Co,28%Al,1%Zr。
本发明所述的Gd-Co-Al-Zr大块金属玻璃,其最大直径为8毫米,最大过冷液相区宽度为81K。
本发明所述Gd-Co-Al-Zr大块金属玻璃的制备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1)按Gd52.5~53.8Co16.5~20.5Al25.0~30.0Zr1.0~3.0化学式称料;其中Gd、Co、Al、Zr原材料的纯度在99.5%(质量百分比)以上;
(2)将按步骤(1)配制好的原料放入非自耗真空电弧炉中,抽真空至3×10-5乇以上;用高纯氩气清洗方法清洗1~2次后,在1大气压的高纯氩气保护下反复翻转熔炼4~6次,熔炼温度以原料熔化为止;
(3)将按步骤(2)熔炼好的母合金放入真空电弧炉吸铸铜坩埚内,将合金熔化后吸铸成圆柱状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41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