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势能动力混合发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3533.6 | 申请日: | 2009-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9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兆龙 |
主分类号: | F03G3/00 | 分类号: | F03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势能 动力 混合 发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省力节能的机械翻转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分解重力势能获取能量,实现输入小的动力获取大输出的势能动力混合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经典力学认为,任何物体重心都有朝向低处的趋势;又认定任何地球上的物体都有受到地心引力作用的效果(重力),其方向是垂直向下,并认定重力是一种势能(位能),具无耗的性质;杠杆原理又告诉我们利用杠杆可以省力并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利用物体自身重力作用于发明装置,将长柱状物体或结构(下简称长柱)自身重力通过软(或硬)牵引索令其提升到超越其重心高度之上,并转移到另一个旋转机构上,从而使旋转机构产生杠杆效应,辅以较小的拉力引导该旋转机构产生转动,从而实现长柱颠倒翻转的目的。归纳地说,就是利用本发明,将竖直置于可旋转框架中的长柱竖直旋转180度,令两端颠倒过来,由于采用双向对称设计,颠倒过来后又能再颠倒过去。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施以较小的力和动作即可实现(拉动连接上框拉索,拔开插销)。本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一长柱竖直置于另一可翻转的框架系统中,并用软(或硬)牵引索使长柱的全部重力上移到翻转框架的顶端边框上,从而产生杠杆效应,实现用小能量翻转大重量目的。
原理如下:首先矩形翻转框架置于支架轴承上可自由翻转,框架上下边框正中间各留一孔,其内径略大于长柱的外径,该孔起到最大限度限制长柱活动范围的作用,用两根软(硬)索将长柱的下端两侧与框架的上框对称连接,另用两根软(硬)索将长柱的上端两侧与框架的下框对称相接。如图1所示,当处于图1状态,其受力为,整个长柱15的重力使上悬拉索3、4张紧并通过该索将长柱15重力转移到框架上框7、8上,而下拉索11、12则处于松弛状态,中心孔17、18将长柱15活动范围相对固于框架中心,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框架16受力不均衡,上重下轻有降低重心的趋势和要求。此时我们拨开插销22和拉动拉索21引导框架16在重力、杠杆效应和惯性作用下顺(或逆)时针旋转。拉索21只要施以较小的力便可将整个框架翻转180度,此时利用插销(或机构)22将翻转的框架16固定,这时下拉索11、12变成上拉索,上拉索3、4变成下拉索,又回到开始时的状态,我们可再次用上述方法令其翻转。由图中不难看出,我们可反复多次地进行操作翻转。
本发明的创新在于:将物体的重力转移到物体以外且其重力作用点高于其重心的发明装置,物体更多地利用其自身重力和杠杆效应,施以较小的力和动作即可实现竖直方向180度的翻转;价值在置于长柱内的重物在长柱内可实现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如辅以发电装置,重力势能将转化为电能,实现从重力势能获取清洁能源具工业革命性质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别重大发明。比如,我们在长柱内部置一可自由上下运行的磁块,长柱外置线圈,当长柱翻转后,磁块在长杆内因重力下落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亦可用其它更多形式实现本目的)。本发明装置发明人自行制作了试验模型,实验效果如同本说明书,极具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概略图。共由22个部分组成,附图的标记和名称分别为:1、底座支架,2、支撑轴承,3、4为上悬拉索,5、6为上悬拉索与长柱连接点,7、8、为上悬拉索与框架上框的连接点,9、10为下悬拉索与长柱连接点,11、12为下悬拉索,13、14为下悬拉索与框架下框的连接点,15为长柱,16为可绕基座轴承自由翻转的矩形框架,17、18为框架上下框中间用于最大限度限制长柱15活动范围的中心圆孔,19、20为15的上下两端,21为施力的拉索,22为固定框架的插销或机构。
图2为以重力为主的发电装置示意图,附图的标记和名称分别为:1、外壳上部;2、外壳下部;3、长柱体外壳;4、5为并列的长条齿轮;6、重力齿轮;7、发电机齿轮;8、固定齿轮的支架;9、止动支柱;10、可调节的重力块;11、长轴;12、支撑杆;13、外壳内基底。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兆龙,未经李兆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35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