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负极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302971.0 | 申请日: | 2009-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7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 发明(设计)人: | 苗福远;徐立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科达利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08 | 分类号: | H01M2/08;H01M2/04;H01M2/30;H01M2/2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成义生;罗永前 |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负极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式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负极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向轻便化、高容量方向发展,作为此类电子设备的驱动电源,一般使用的是高容量的各种碱性电池和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但由于上述非电解液二次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负荷特性优异及强密封性等特点,使得此类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内部压力大而容易导致负极渗漏,而负极渗漏则对电池及电子设备的危害极大,并会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及使用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电池负极渗漏,以避免因漏液而导致电池及设备损坏,且简单结构,密封性能优良的电池负极密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负极密封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个密封盖板,其设于电池金属壳的敞口端;
一负极组件,其设在所述密封盖板上,并由电池金属壳内向上延伸至所述密封盖板外;
一密封件,其设于所述负极组件与密封盖板之间,使得负极组件与密封盖板形成密封连接。
密封盖板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在密封盖板上远离通孔的一端下侧设有一密封件定位用的定位孔。
通孔由矩形或椭圆形的阶状上孔和与之连通的圆形或椭圆形下孔构成,在上孔与下孔结合部的边缘设有凸出于上孔的底部平面的止流环。
负极组件包括一纵向金属连接柱和一横向金属连接片,金属连接片固接于金属连接柱的下端部。
密封件为塑料套状体,其包括一体形成的纵向套体、上密封盘及横向的下密封板,其中,上密封盘设于套体的近上端外侧,下密封板设于套体的下端部。
套体的内、外径分别与负极组件的金属连接柱的外径及密封盖板的通孔的下孔的直径相对应;所述上密封盘设于套体近上端外侧,其外形与密封盖板的通孔的上孔相对应,上密封盘底部外表面与套体的外表面的结合部设有与密封盖板的止流环对应的凹槽,上密封盘的侧壁与套体之间形成环形槽;所述下密封板由套体的下端向外侧延伸形成。
下密封板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板状体,在其一端下侧设有两个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定位凸起,下密封板的另一端设有下凸的定位凹槽,在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对的下密封板的另一侧设有与密封盖板的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凸起。
负极组件的金属连接柱与密封件的套体为密封式紧配合,金属连接柱在压入所述套体后与金属连接片铆接固定,金属连接片的一端定位于密封件的下密封板上的两定位凸起之间,金属连接片的另一端则插入下密封板的定位凹槽内,使得金属连接片不能在其宽度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贡献在于,它有效解决了电池负极的渗漏问题。由于设置了多重密封结构,使电池的各渗漏点得到完善的密封,因而可有效防止电池负极渗漏,避免了因漏液而导致电池及设备损坏。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密封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发明的电池负极密封装置的锂离子电池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池负极密封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部件分解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本实施例仅以锂电池为例。参阅图1~图3,本发明的电池负极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板10、电池金属壳20、负极组件30及密封件40。其中,如图1所示,电池金属壳20是顶部敞口的长方体形铝金属壳体。
如图1、图3所示,在电池金属壳20的敞口端连接有一密封盖板10,该密封盖板是与电池金属壳形状相对应的长方形板状体,在密封盖板10与负极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11,如图2,该通孔11由上孔111和下孔112构成,其中,上孔111是由下孔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的椭圆形的阶状孔,下孔112是与上孔连通的圆形孔,上、下孔形成纵向截面为T形的上下贯通的通孔。在上孔111与下孔112结合部的边缘设有凸出于上孔111的底部平面的止流环113。图2中,在密封盖板上远离通孔11的一端下侧设有一密封件40定位用的燕尾形的定位孔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科达利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科达利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29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正极柱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芯片衬底结构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