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障碍密封面的铣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73341.5 | 申请日: | 200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1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阮涛柱;史鸿勋;宋新旺;张鹏;曹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3/00 | 分类号: | B23C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涂洁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障碍 密封 铣削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铣削工艺,具体的说是一种有障碍密封面的铣削 工艺。
背景技术
铣削加工可获得较高的金属切除率及加工精度和良好的加工表 面质量,因此,在现代制造业中受到普遍重视,发展也相当迅速。相 对于传统的切削加工,铣削加工中切削速度、进给速度都有了很大的 提高,对于普通可连续通过式铣削平面,采用现有的铣削工艺能够有 效保证加工精度。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铣削平面,例如发动机缸体上的 一些平面,如主要冷却高温机油用的机油冷却器结合面,由于装配时 需要通过面与面硬接触密封,因此为该面为密封面,其铣削加工质量 直接影响冷却机油的效果。但是由于该面上存在加强筋、油道支撑等 结构,该结构均突出于表面成为铣刀切削时存在的“障碍物”,操作 中,进行粗铣-半精铣-精铣的加工流程,铣刀对该面加工不能进行通 过式铣削,铣削采用不对称顺铣工进走刀到“障碍物”位置前,刀具 只能停留在加工面上,即只能进行不出刀铣削,然后控制刀具的主轴 直接退出或进给到工件上方完即完成该步的铣削加工。在最后一步精 铣时,平面不出刀铣削会无法避免在障碍物位置周围的加工面上产生 刀痕(参见图4),当加工面是加工精度要求高的密封面时,若采用 上述方法进行最后一步精铣加工,完成安装后的密封面容易出现“三 漏”(漏水、漏气、漏油)问题。例如机油冷却器的结合面在采用 现有铣削技术加工存在刀痕,安装后经常出现漏水的质量事故,产品 合格率只有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针对障碍密封 面加工精度高、加工平面无刀痕、工艺简单的有障碍密封面的铣削工 艺。
技术方案包括粗铣、半精铣和精铣,所述精铣加工中,铣刀接触 工件后,先以不对称顺铣切入工件,铣切至障碍物位置,铣切至障碍 物位置后再以不对称逆铣铣出工件,所述铣刀为CBN刀具。
所述不对称逆铣的回刀切削量为0.010-015cm。
所述不对称逆铣的切削速度为900-1000mm/min。
所述有障碍密封面是指加工平面为密封面、且该密封面上有高于 平面的突起(例如高于平面的加强筋、油道支撑等不可铣削的结构), 铣削时,该突起成为障碍物使铣削不能连续通过。针对该种有障碍密 封面加工时,在粗铣和半精铣时可采用以不对称顺铣铣切至障碍物位 置即结束铣削的方法进行,但是在最后一步精铣时,若还以不对称顺 铣铣切至障碍物位置即结束,主轴直接退出或进给到工件上方,则铣 刀会在障碍物周围留下明显刀痕,此时若反向回刀,按原加工线路以 不对称逆铣铣出工件,则可完全消除顺铣至障碍物位置时留下的刀 痕,此时回刀切削量不能太大,该回刀方式的目的是退刀,不是精加 工,所以该回刀切削量安排较小,优选不对称逆铣的回刀切削量为 0.010-015cm;并且由于回刀切削量小,较小的切削速度产生的切削 力较大,受震动会影响加工面加工的平滑度,因此所述不对称逆铣的 切削速度相比不对称顺铣时的切削速度要高,优选不对称逆铣的切削 速度为900-1000mm/min。所述CBN刀具为立方氮化硼材料的刀具, 该材料具有耐用度高、切削能力强的优点,不仅适用于粗铣和精铣加 工,还特别适用于本发明中回刀切削量小、切削速度高的不对称逆铣。
本发明特别针对有障碍加工密封面,经本发明铣削工艺加工的有 障碍密封面铣削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精加工精度可以达到Ra 1.6 -3.2μm,回刀后Ra<1.6μm表面无明显的接痕,不损伤障碍物, 表面质量完全满足产品要求,密封面安装后密封效果好,不会存在“三 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走刀路线示意图。
图2为经本发明加工工艺处理后的发动机气缸体密封面效果图。
图3为密封面局部放大效果图。
图4为现有铣削工艺处理后的发动机气缸体密封面放大效果图。
其中1-气缸体、2-气缸体密封面、3-油道支撑、4-铣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以发动机气缸体密封面1的铣削精加工为例对本 发明工艺详细描述。
所述发动机气缸体1的气缸体密封面2上有突出于平面的油道支 撑3,该油道支撑3作为障碍物不可进行普通的通过式铣削工艺加工。
加工工艺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33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