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生高油酸材料的快速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73250.1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6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雷永;廖伯寿;姜慧芳;王圣玉;黄家权;晏立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41 | 分类号: | G01N21/41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6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花生 油酸 材料 快速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花生高油酸材料的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高油酸育种是花生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方向。高油酸花生具有提升花生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延长货架寿命的双重作用,油酸被认为是平衡油脂营养及化学稳定性矛盾的首选脂肪酸。目前,测定花生中油酸含量的标准方法是气相色谱法,但操作复杂、样品测试费用昂贵、对设备要求较高,一般的花生育种单位尚未配备气相色谱仪,不具备开展大规模脂肪酸测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限制了花生高油酸育种的研究进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的花生高油酸材料的快速鉴定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花生高油酸材料的快速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花生油的提取:选择油酸质量含量不同花生待测样品24份,对不同花生待测样品分别进行编号,将24份花生待测样品分别取0.5克装入各自对应的2mL离心管中,用玻棒分别捣碎24份花生待测样品,并且每一离心管中加入1.0mL的石油醚,振荡,室温下静置3~4小时后,10000g离心5分钟,将24份上清液各自转移到新的1.5mL离心管中,将新的离心管敞口置于通风橱以挥干石油醚,得到24份花生油;
2)24份花生待测样品的折光指数的测定:①使用折光仪(数字式折光仪或手持式折光仪)分别测定24份花生油各自的环境温度下的折光指数:用移液器吸取第一份花生油20μL,滴加到棱镜表面,盖上棱镜盖,读取第一份花生油的折光指数和环境温度;依此类推,分别读24份花生油的折光指数和环境温度;②将环境温度下测定的折光指数校正为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标准温度为25℃,标准温度下折光指数的换算公式:nD25=nDx+0.00038×(X-25),其中nD25为25℃下的折光指数,nDx是环境温度为X时的折光指数;得到24份花生待测样品各自的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
3)24份花生待测样品的油酸质量含量的测定:将步骤1)所得24份花生油各提取5μL,利用气相色谱仪按照国家标准GB/T 17377-1998的方法测定各自的油酸质量含量,得到24份花生待测样品各自的油酸质量含量;
4)油酸含量与折光指数标准曲线的建立:根据24份花生待测样品各自的油酸质量含量和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建立油酸质量含量与折光指数的标准曲线方程:Y=-9104.6×X+13424,X表示25℃条件下测定的样品折光指数,Y表示样品的油酸质量含量(%);
5)花生高油酸材料的准确:以油酸质量含量≥70%作为花生高油酸材料的标准,根据步骤4)可知,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1.4667,能作为花生高油酸材料的判断标准;
6)未知花生材料是否属于花生高油酸材料的判定:①未知花生材料取0.5克装入2mL离心管中,用玻棒捣碎,离心管中加入1.0mL的石油醚,振荡,室温下静置3~4小时后,10000g离心5分钟,将离心管中的上清液转移到新的1.5mL离心管中,将新的离心管敞口置于通风橱以挥干石油醚,得到未知花生材料的花生油;
②未知花生材料的折光指数的测定:使用折光仪(数字式折光仪或手持式折光仪)测定未知花生材料的花生油的折光指数:用移液器吸取未知花生材料的花生油20~30μL,滴加到棱镜表面,盖上棱镜盖,读取未知花生材料的花生油的折光指数和环境温度;将环境温度下测定的折光指数校正为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标准温度下折光指数的换算公式:nD25=nDx+0.00038×(X-25),其中nD25为25℃下的折光指数,nDx是环境温度为X时的折光指数;得到未知花生材料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
③若未知花生材料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1.4667,则未知花生材料属于花生高油酸材料;如果未知花生材料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1.4667,则未知花生材料不属于花生高油酸材料。
将未知花生材料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代入:Y1=-9104.6×X1+13424中,可得到未知花生材料的油酸质量含量(%);其中,X1表示未知花生材料标准温度下的折光指数,Y1表示未知花生材料的油酸质量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32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