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切式断料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64557.5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俊;刘以波;鲁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8 | 分类号: | B29C45/3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严志平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切 式断料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料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热切技术来实现切除塑料制品余料的热切式断料机。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塑料制品都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加工而成的,塑料制品在分模后都存在余料,这就要求后期的断料要有较高的技术,才能保证产品的断差质量。随着工业的发展,过去的一些传统的断料方式在效率与技术上已经落后于产品的发展,尤其是结构上较复杂的产品,效率上的提高已经亟待解决,并且塑料制品的外观上的特殊要求,使得利用后续的再加工来辅助实现产品的高质量成为一种必须。
目前市场上采用两种方式去除塑料制品的余料:a)采用CNC加工掉注塑后产品的余料,这种方法的前期投入大,CNC机台昂贵,加工周期长,效率低。b)也有普通的切断料头方式,但其效率低,并且断料后产品断差质量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切削质量好的热切式断料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热切式断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刀具、下刀具、加热管、感温线、与上刀具连接并用于驱动上刀具上下运动的动力装置,其中,加热管布置于上述的上刀具内部的加热管孔内,而感温线则设置在上刀具面向下刀具的侧壁上,感温线与外置的温控器电连接。
上述的上刀具的刀刃为斜刀刃,其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角度σ,且上刀具共为4个,均匀布置在热塑制品的四面。
进一步,在断料状态下,所述的上刀具和下刀具之间的间隙小于0.1mm。
进一步,上述的上刀具和下刀具的材料为白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断料质量好、效率高,本发明采用四刀同切的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采用的斜刃刀设计,实现了力的分解,保证产品的顺利切下;且采用的是热切的方式,在刀刃接触产品时,产品有一个瞬间融化的过程,保证切后产品的断差处无切伤无毛丝,而本发明所述的刀具采用的是白钢材质,该材质硬度大、耐磨性强、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可长时间使用,避免频繁的换刀磨刀,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断料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断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为:
1、上刀具 2-下刀具 3-加热管孔 3a、加热管 4、感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断料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断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热切式断料机,包括上刀具1、下刀具2、加热管3a、感温线4、与上刀具1连接并用于驱动上刀具1上下运动的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其中,加热管3a布置于上述的上刀具1内部的加热管孔3内,而感温线4则设置在上刀具1面向下刀具2的侧壁上,感温线4与外置的温控器(图中未示)电连接。
此外,上刀具1和下刀具2的材料为白钢,该材质主要特点是硬度大,耐磨性强,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可长时间使用,避免频繁的换刀磨刀,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刀具1和下刀具2之间的间隙小于0.1mm,以便达到最好的切割效果,另外,上刀具1的刀刃为斜刀刃,其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角度σ,斜刀刃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这样就实现了力的分解,保证产品的顺利切下,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刀具共为4个,均匀布置在热塑制品的四面,四把刀同时切下,大大提高了效率。
下刀具2相对固定,将热切式断料机接通电源,位于上刀具1内部的加热管3a工作对上刀具1加热,而位于上刀具1侧壁的感温线4感触上刀具1当前的温度,并反馈给温控器,由温控器控制温度的调节,并使其恒定在额定温度,在达到指定温度后,动力装置驱动上刀具1,沿垂直方向运动至下刀具2的侧壁位置,要保证上下刀具间的间隙小于0.1mm,4个上刀具1同时切下,此时,在斜刀刃接触塑料制品时,塑料制品有一个瞬间融化的过程,保证切后塑料制品的断差处无切伤无毛丝,然后上刀具1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沿垂直方向运动回起起始位置,实现上下刀具的分离,完成断料动作,即可得到断料后的合格产品。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45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