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及其制备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64247.3 | 申请日: | 2009-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桂景;李少科;孟凤华;钟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F293/00 | 分类号: | C08F293/00;A61K47/3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降解 聚合物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含有不对称膜的生物可 降解性聚合物囊泡的药物释放系统。
背景技术
多嵌段ABC型的聚合物,A和C是亲水性嵌段,B是疏水性嵌段,这样 的聚合物能够形成囊泡具有不对称的膜结构,即在囊泡膜的内部和外部表面的 化学性质是不同的(F.T.Liu,J.Am.Chem.Soc.2003,125,15059;A. Wittemann,Langmuir 2007,23,2224;S.Yu,J.Am.Chem.Soc.2009,131, 10557)。例如,Meier等人研究了带有不同阴离子亲水嵌段的聚合物 PEO45-PDMS17-PMOXA341自组装形成的囊泡中,较短亲水嵌段的PEO和较 长亲水嵌段的PMOXA分别分布在囊泡的内表面和外表面(R.Stoenescu, Chem.Commun.2002,3016)。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囊泡不可生物降解,并且Meier等人并未公布所得 囊泡的相关应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高速发展,多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性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 应运而生,并应用在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不同疾病上(R.Kerbel,Nat Rev Cancer 2002,2,727,Y.Yamada,Int.J.pharm.2005,303)。但是,蛋白质药 物一般稳定性差、细胞渗透性低,极大地限制了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应用(V. P.Torchilin,Drug Discov.Today 2003,8,259)。蛋白质释放技术成为其临床应 用的关键一步。在过去的一些年中,为了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度,人们开发 利用聚合物纳米粒子,脂质体和水凝胶体系作为载体来包裹蛋白质类药物,但 存在蛋白质包封率较低和蛋白质易变性的问题(C.Kirby,Nature Biotechnology 1984,2,979)。具有大的亲水性内腔和疏水膜结构的聚合物囊泡 能同时装载蛋白质和疏水小分子抗癌药物,将在癌症的联合疗法中有极大的应 用潜力,有望克服耐药性,使各药物在体内达到协同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及其制备和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嵌段聚合物,所述三嵌 段聚合物可自组装形成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所述三嵌段聚合物为A-B-C 型嵌段聚合物,其中,嵌段A为聚乙二醇(PEG)嵌段,分子量为3000~10000 Da;嵌段B为疏水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分子量为10000~30000Da;嵌段C 为聚电解质,嵌段C的分子量是嵌段A的10-85%。
上述技术方案中,嵌段B的聚合单体选自:己内酯、三亚甲基碳酸酯或 对二氧环己酮中的一种,相应地,嵌段B选自:聚己内酯(PCL)嵌段、聚三 亚甲基碳酸酯(PTMC)嵌段或聚对二氧环己酮(PDO)嵌段中的一种;嵌段 C为聚电解质,嵌段C的聚合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甲基丙烯 酸二乙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乙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 相应地,嵌段C选自: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PDMA)嵌段、聚甲基丙烯 酸二乙氨基乙酯(PDEA)嵌段、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乙酯(PDPA)嵌段、 聚丙烯酸(PAA)嵌段或聚甲基丙烯酸(PMA)嵌段中的一种;其中,聚甲基 丙烯酸二甲氨乙酯(PDMA)嵌段、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PDEA)嵌 段、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乙酯(PDPA)嵌段的pKa为7.2-7.4,在酸性环境 中带正电荷,聚丙烯酸(PAA)嵌段、聚甲基丙烯酸(PMA)嵌段在生理环境 中带负电荷。
上述技术方案中,嵌段A为长度较长的亲水性嵌段,嵌段B为疏水的生 物可降解嵌段,嵌段C为长度较短的亲水性嵌段,可自组装形成生物可降解 聚合物囊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42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