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振锥面选矿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3671.6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3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波;段希祥;罗雪梅;杨普国;刘守信;王灿霞;苷峰睿;蒲雪丽;梁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B5/04 | 分类号: | B03B5/04;B03B5/06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赵云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锥面 选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不同比重矿物的重选没备,适宜分选粒度为100微米~10微米 的矿泥。
背景技术
目前分选不比重的矿泥,主要采用皮带溜槽、摇床、均槽等,它们存在处 理能力小,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处理矿物粒度大、维护繁琐,基建投资和 生产费用高等问题。如采用摇床进行分选已多年,人们尽管对设备作过许多改 进,但仍然沿用过去的结构原理,因此在减少耗能和占地面积,扩大处理能力 方面成效还不够理想,特别对于细粒级的精矿处理能力总难以提高。
本地有企业曾试制过床身带有振动和旋转机构的选矿机,虽然体积较常规 的重选没备小,矿物分选粒度有所减小,耗水量少,但由于振动和旋转机构的 设计不合理,分选效果还不够理想,设备不宜做大,并且运动机构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振锥面选矿机,其运动机构设计 合理,可分选粒度为100微米~10微米的矿泥,且耗水量少,占地面积小,设 备使用手命长。
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在已有的圆锥面床身、带有振动 和旋转机构的锥面旋转振动选矿机基础上,进行以下改进,即下层支架装有滚 轮和相应的驱动电机,滚轮装在圆环形轨道上,下层支架固定有悬挂立柱,用 悬挂钩和挂绳悬挂上层支架,上层支架上又装有与电机连接的偏心摆轮机构, 床身的锥面坡度为3°~10°。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还包括:床身的锥面由三片以上组成,组装在上层 支架上;下层支架的中心还装有中心轴转动副机构。
上层支架上所装的偏心摆轮机构为,摆轮通过螺纹与水平状的调节轴连接, 调节轴又与垂直设置的摆轮轴固定成一体,摆轮电机与摆轮轴传动连接。
床身的锥面采用玻璃钢制成,锥面的各分体接缝用填充材料填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设备整体设计采用框架式结构,便于加工、运输,也为以后的大型化 提供了保证。
2、分选盘面的直径与分选盘面的坡度,两者的设计合理、匹配,使设备的 处理能力大、分选洗涤水量用量少。
3、低速自转、高频振动两大运动系统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设计,不但 使两者的转速可分开调节,而且可以使两者的速度比处于最佳水平,保证了流膜 的最佳松散-分层状态,使分选指标得以提高。
4、该设备的分选盘面产生的是一个锥面铺展流膜,在其流动过程中流膜由 厚逐渐变薄,流速也随之逐渐降低,对细粒级矿物的回收十分有利。
5、盘面支撑架通过钢丝绳与转动系统柔性连接,使得回旋振动系统振动产 生的能量最大量的传递到分选面上,分选效率高,能耗低。
6、分选锥面由多块独立单元面拼装组成,有利于设备大型化以及运输、安装。
7、分选锥面采用玻璃钢材料加工制造,寿命长、质量轻、平整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偏心摆轮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依次表示:上层支架1、下料装置2、摆轮架3、摆轮电机4、悬挂 钩5、滚轮轴6、轨道7、摆轮轴8、下层支架9、下支架中心轴10、滚轮电机11、 滚轮12、悬挂立柱13、支架14、摆轮15、调节轴16、接料斗17、床身18。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各图,本装置的床身18为圆锥面形状的床身,床身18的锥面坡度为 3°~10°,采用扇形的三片以上组装成整体的圆锥面,床身18采用玻璃钢材 料加工而成,各分体在表面形成的缝隙用填充材料填平,各分体的下面边缘用 螺栓固定在上层支架1上。下层支架9的下端装有滚轮12和相应的滚轮电机 11,滚轮12又装在与下层支架9同中心的圆环形轨道7上。在下层支架9上 固定有三根悬挂立柱13,通过悬挂钩5和挂绳(图中未画)悬挂住上层支架1。 上层支架1上又装有与摆轮电机4传动连接的偏心摆轮机构,实现了与下层支 架9柔性连接进行旋转的同时,产生最合适的振动。见图5,偏心摆轮机构为, 上层支架1上所装的摆轮15通过螺纹与水平状的调节轴16连接,调节轴16 又与垂直设置的摆轮轴8固定成一体,摆轮电机4再与摆轮轴8传动连接。见 图1,下层支架9的中心还装有下支架中心轴10,与对应的轴套形成转动机构, 从而可确保下层支架9围绕圆环形轨道7的中心运转,更好地消除了由于上层 支架1振动时引起的冲击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36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