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β-七叶皂苷钠的新医药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63428.4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6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奎;戴扬;柯玥珺;张怀莉;陈科;毛旭华;马宣毅;张明洪;李亚丽;向靓;黄薇;闵志强;邬春久;刘如练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百康医药工业药理毒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704 | 分类号: | A61K31/704;A61P11/02;A61P37/08;A61P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6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皂苷 医药 用途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β-七叶皂苷钠在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黄褐斑治疗中的医药新用途,及其这类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发明背景
七叶皂苷(escin,aescin)由七叶树科植物欧洲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 L.)、日本七叶树(A.turbinata Blume.)、中华七叶树(A.chinensis Bunge)和天师栗(A.wilsonii Rehd.)的果实娑罗子中提取制得。欧洲七叶树又名欧马栗(horse-chestnut),其种子和幼枝的外皮可入药,早在18世纪即用于解热,19世纪后期用于治疗痔疮。日本七叶树在民间用其种子治疗咽喉肿痛和眼疾。七叶树、浙江七叶树或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为《中国药典》娑罗子的来源,在我国古代,娑罗子常用于治疗胃脘痛。《中国药典》2005版记载娑罗子有理气宽中、和胃止痛之功能,用于胸腹胀闷、胃脘疼痛。七叶皂苷是一类三萜皂苷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七叶皂苷有抗炎、抗渗出、消肿胀、抗氧自由基和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临床上七叶皂苷钠广泛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脑水肿、创伤或手术所致肿胀的治疗,也用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以七叶皂苷为有效成分的制剂主要包括:七叶皂苷和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二乙胺复方外用凝胶剂,七叶皂苷口服片剂和七叶皂苷钠注射剂。曾在临床使用的β-七叶皂苷具有较大毒副作用,用药后常会产生较强烈的刺激性和毒副反应,严重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上的使用,2000年已被β-七叶皂苷钠取代。
我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β-七叶皂苷钠对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和黄褐斑有明显治疗作用,对于使用其它药物控制不佳患者,可以以类似市售各独立产品的方式由相同单位剂量制剂提供治疗量的β-七叶皂苷钠的化学和物理稳定的剂型在临床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和黄褐斑治疗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用于β-七叶皂苷钠递送的单位剂量制剂,这类制剂可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和黄褐斑。本发明还涉及这单位剂量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这类联合制剂在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和黄褐斑治疗中的用途。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β-七叶皂苷钠1~3000mg;和任选一种或多种可药用赋形剂;制备成搽剂、外用凝胶剂、霜剂、软膏剂、透皮剂、口服液、胶囊剂、胶丸、片剂、滴丸、滴鼻剂、喷剂、缓控释制剂、水针和粉针剂。
本发明β-七叶皂苷钠的单位剂量制剂经实验观察,对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和黄褐斑具有更好治疗作用。
(1)β-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急性感染性鼻炎试验
采用1×105cfu/mL克雷伯肺炎杆菌悬液按100μL鼻腔攻击大鼠,连续3天制备感染性鼻炎模型,然后分组给药7天治疗。给药期间,密切观察动物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及鼻黏膜局部状况,于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鼻腔中段黏膜,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鼻黏膜上皮病理变化。表1结果显示,β-七叶皂苷钠对克雷伯肺炎杆菌所致大鼠急性感染性鼻炎有治疗作用,能显著抑制鼻黏膜厚度、黏膜隆起下腺管数、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和淋巴小结数(p<0.01)。
表1β-七叶皂苷钠对克雷伯肺炎杆菌所致大鼠急性感染性鼻炎的治疗作用(x±s)
(2)β-七叶皂苷钠治疗豚鼠慢性鼻炎试验
采用SO2熏攻击豚鼠鼻腔,连续30天制备慢性鼻炎模型,然后分组给药14天治疗。给药期间,密切观察动物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及鼻黏膜局部状况,于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鼻腔中段黏膜,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鼻黏膜上皮病理变化。表2结果显示,β-七叶皂苷钠对SO2熏所致豚鼠慢性鼻炎有治疗作用,能显著抑制鼻黏膜厚度、黏膜隆起下腺管数、黏膜上皮杯状细胞数和淋巴小结数(p<0.01)。
表2β-七叶皂苷钠对SO2熏所致豚鼠慢性鼻炎的治疗作用(x±s)
(3)β-七叶皂苷钠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百康医药工业药理毒理研究院,未经成都百康医药工业药理毒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34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