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合型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63150.0 | 申请日: | 2009-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0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 |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36/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25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整合 中药 剂型 制备 技术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整合型中药新剂型,本发明还涉及整合型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新药、新剂型开发水平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医药工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我国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规定,改变剂型作为新药研究来管理。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中药方剂用水煎煮时,由于方剂合煎时的高温以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对中药复方产生增效、减毒或改性等药效作用。
药物靶向性和控释性传递长期以来一直是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热门课题。药物靶向性是指药物能选择性的分布于作用对象,从而增强疗效,减少用药量。纳米药物控释系统的出现使药物靶向性得以实现。罗琥捷等用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肺靶向给药后肺脏提取液抑菌圈直径可达1.2mm。同时证明以逆相蒸发-搅拌超声法制备鱼腥草挥发油纳米酰化磷脂脂质体肺靶向效果优于乳剂。
采用纳米技术将纳米中药和载体制成纳米药物缓释系统能有效实现药物的缓释,张晓云等用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和鬼臼毒素混悬液进行抗肿瘤试验,结果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和鬼臼毒素混悬液有抗肝癌作用,但在相同剂量下,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比鬼臼毒素混悬液抑瘤效果显著。纳米给药系统(NDDS)因易被体内免疫系统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多分布于RES相应的器官中。但如果药物的作用点在非RES器官时,则希望NDDS能在机体内不被RES识别和吞噬,延长体内循环时间,以增加在非RES器官中的分布,并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减少RES对NDDS的吞噬,则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在药物研究中,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将由原来只注重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扩展到探讨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都可能产生重大的突破。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来自于生物活性部位或活性化学组分。因此,医药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寻找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上。但是,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应与药物的物理状态等密切相关。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改变药物的物理状态可能是新型药物研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中药纳米微粒载体系统可以发挥靶向给药,缓释给药,而且在提高药效的同时能降低其毒副作用,如梅之南用雷公藤内脂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小鼠试验,发现能降低雷公藤内酯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中药化学单体和有效部位严格意义上讲应是西药或植物药,中药水煎液的复方药效化学反应因化学成分太多,暂时还未被揭示其神秘面纱,但中药方剂中一些神秘黑箱药效作用就藏在中药水煎液中,不能一味最求中药西化、中药现代化而只用单体和有效部位。大量使用西药和药物化学单体、有效部位等会使病人体质愈加寒凉,有时还会加速病人死亡速度。这和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整体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因过分最求西医的认可或过分最求中药现代化而完全放弃中药水煎剂是错误的!
怎么能让中药方剂既体现中医整体等观念,又能在西医药理、药动、毒理学等方面证实中药方剂的有效性和靶向广及缓控释性?本发明就是要解决这个中药现代化方面和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关键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联用技术研发纳米药物整合型新剂型”这一国际独创理论研发整合型中药新剂型。有国际一级查新报告和国内外专利数据库检索显示本发明的实质性进步和新颖性及创新性。
利用国内外数据库进行了查新检索,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联用技术研发纳米药物整合型新剂型”项目,其创新点:1)采用富含微量元素的中药纳米粉体、药物单体、有效部位、有效部位群、中药浸膏、水煎浓缩液等以不同药物载体制备出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球、纳米囊、聚合物胶束、固体酯质纳米粒、磁性纳米粒、免疫纳米粒、纳米乳剂、混悬剂、囊泡、药质体、微胶囊、毫微粒、毫微球、毫微襄等,然后混匀分别装入软、硬胶囊中同时联合使用并制备成一种整合型新剂型或根据以上方法制备成其他类型的整合型新剂型;2)运用纳米载体联用技术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研发“纳米药物整合型新剂型”,产品具有靶向分布广等特点;在国内外文献中未见公开报道,该项目综合技术特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未经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31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