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池叉车的电池固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61103.2 | 申请日: | 2009-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8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篠田政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K1/04;B60R1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艳江;杨献智 |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池 叉车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叉车的电池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叉车中,电池壳体放置在形成于叉车车体中的电池空间中。 电池壳体承载电池。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01-55049公开了一种 用于这种电池叉车的电池固定装置。
该电池固定装置具有从车体竖向延伸从而形成电池空间的一部分 的框架构件。该框架构件具有通孔,销插入该通孔。销形成有槽。
销装配到框架构件的通孔中,使得销的槽与电池壳体接合,这样防 止电池壳体和电池从电池空间中移出。当更换电池时,将销拔出通孔, 使得槽与电池壳体脱离,这允许电池壳体从车体中的电池空间中移出。
然而,在上述装置中,会发生销相对于框架构件的通孔的未对准。 销的这种未对准会导致电池壳体从电池空间中移出。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电池固定装置,其可靠且简单地防止了电池壳 体从电池空间中移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电池固定装置用于具有位于电池空间中的 电池壳体的电池叉车,电池空间形成在叉车的车体中。电池固定装置包 括框架构件、止动件和锁臂。框架构件形成在车体中并由电池空间提供。 框架构件具有通孔。止动件具有锁部和槽。止动件能够在通孔中运动。 锁臂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在框架构件上,以便与锁部接合或从锁部脱 离。锁臂与锁部的接合保持止动件从通孔朝向电池空间凸伸出,从而使 得槽能够与电池壳体接合。锁臂从锁部的脱离允许将止动件拉回到通孔 中,从而使得槽不与电池壳体接合。
从结合通过示例示出本发明原理的附图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其 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固定装置的三轮电 池叉车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叉车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叉车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移除了罩盖;
图4是电池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电池固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4的电池固定装置的剖视图,其中电池壳体锁定;以及
图7是图4的电池固定装置的剖视图,其中电池壳体未锁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固定装置的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当在图1中观看时,左侧和右侧分别为叉车的前侧和后 侧,并且当在图1中观看时,上侧和下侧分别是叉车的上侧和下侧。
参见图1,叉车具有:车体1;一对驱动轮2(仅示出一个),其设 在车体1的前部的相对侧上;以及带有两个轮胎的转向轮3,其设在车 体1的后部的中间。车体1的前部上支撑立柱组件4并且顶部上支撑操 作员座椅5。叉车还具有:位于操作员座椅5前方的方向盘6;围绕操 作员座椅5延伸的前柱7和后柱8;以及位于操作员座椅5下方的电池 壳体9,其承载电池9A并且通常由未示出的罩盖遮挡(见图2和图3)。
参见图3至图5,车体1具有在操作员座椅5后方竖向延伸的框架 构件1A。框架构件1A形成有矩形通孔1B,止动件10插入通孔1B中。 承载电池9A的电池壳体9放置在形成于车体1中的电池空间20中。框 架构件1A形成电池空间20的一部分。
止动件10为大体矩形板的形式并且能够在框架构件1A的通孔1B 中移动。止动件10包括矩形基体10A和一对从基体10A的各个侧表面 的前端部侧向凸伸出的凸缘10B和10C。基体10A能够在通孔1B中滑 动移动,但凸缘10B和10C被防止进入通孔1B。基体10A具有形成在 基体10A的下表面上的横向延伸的槽10D。槽10D位于靠近电池壳体9 的基体10A的前侧上。基体10A具有贯穿基体10A形成的矩形锁孔10E (锁部)和螺栓孔10F。锁孔10E位于远离电池壳体9的基体10A的后 侧上。螺栓孔10F位于锁孔10E附近。止动件10具有螺栓11,螺栓11 从下方拧入基体10A的螺栓孔10F中(见图6和图7)。可以用槽替代 锁孔10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11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