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提前退张的构造和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60265.4 | 申请日: | 2009-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1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赵正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正义 |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E04C5/08;E04C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张法 预应力 钢筋 提前 构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周期组合、分解的砼预制构件结构的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退张构造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达到周期移动使用的机械设备(如建筑塔式起重机、无线信号塔、石油的采油机、风力发电机、地矿的勘探机等)组合基础的砼预制构件的预应力构造系统能反复退张使预应力钢筋重复使用的目的,无粘结后张法的预应力钢筋拉力设计值仅为其抗拉强度标准值的40%左右,这种强度设计值与规范规定的强度设计值为其强度标准值的70%尚有30%左右的差额,这是为了实现预应力钢筋能多次重复使用以达到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目的技术措施造成的另一种可观的资源和成本的浪费。而现有的预应力钢筋的退张方法与构造措施无法实现在利用剩余的强度标准值(70~100%)范围内保证预应力钢筋重复使用的材料力学性质的条件下实现预应力钢筋的无损坏退张。其技术现状是,要么为完好退张实现重复使用的需要而降低预应力钢筋的拉力设计值,造成增加预应力钢筋用量,钢筋用量的增加连锁造成其整个构造系统包括张拉端、固定端和钢筋孔道的构造相应增大形成的综合浪费;要么把预应力钢筋的强度设计值用到规定的极限,造成预应力钢筋的退张破坏只能是一次性使用的浪费;两者都无法避免材料和成本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在预应力钢筋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条件下能在最终退张拆卸锚固夹片之前将预应力钢筋先行退张的构造系统,使预应力钢筋在最终退张前的拉力值提前减小到其剩余的抗拉强度值所形成的材料伸长度足以顺利完成退张拆卸锚固夹片,然后使预应力钢筋与锚具彻底分解。这样,既可以用尽预应力钢筋的强度设计标准值,提高材料使用性能到70%,从而减少预应力钢筋的用量,同时缩减整个构造系统包括固定端、张拉端和预应力钢筋孔道的构造规格;又可以避免因预应力钢筋的拉力值用到规定的极限而无法完好退张实现其重复使用。为进一步实现用于砼预制构件组合、分解的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构造系统的资源节约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
技术方案 本发明包括由预应力钢筋与锚具彻底分离前先行减小预应力的固定端构造、提前退张构造和增加预应力钢筋重复使用次数的构造共同构成的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的固定端构造。
固定端和增加预应力钢筋重复使用次数的构造:钢绞线孔道(14)的钢绞线孔道端头管(7)的外端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交会处有圆孔与钢绞线孔道端头管(7)同内径的钢绞线孔道端头圈(2),钢绞线孔道端头圈(2)为剖面为矩形的圆圈其外向面内侧有剖面为矩形的环形凹槽,钢绞线孔道端头圈(2)的外向面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相平;钢绞线孔道端头圈(2)的外侧设有与钢绞线孔道端头圈(2)同内径的承压圈1号(3),承压圈1号(3)为剖面为矩形的圆圈其外向面上有剖面为矩形的环形凹槽(33),其内向面内侧有剖面为矩形的环形凸键与钢绞线孔道端头圈(2)的外向面内侧的环形凹槽配合,承压圈1号(3)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承压圈1号(3)的外侧设有承压管1号(4),承压管1号(4)与承压圈1号(3)同内径,承压管1号(4)的内端头设有和承压管1号(4)同外径且内径小于承压管1号(4)内径的圆环形凸键1号(34)与承压圈1号(3)的外向面的环形凹槽(33)相配合;承压管1号(4)的外端头设有与承压管1号(4)同内径且外径小于承压管1号(4)外径的环形凸键2号(35),承压管1号(4)的长度大于挂件凸键(18)与套箍挡件(17)之间的距离;承压管1号(4)的外侧设有与承压管1号(4)内、外径相同且长度相等的件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的承压管3号(13)和2件承压管2号(5);每件承压管3号(13)或承压管2号(5)的内端头设有与承压管1号(4)的环形凸键1号(34)相同的外环形凸键并在外端头设有与环形凸键2号(35)相同的内环形凸键,每件承压管3号(13)或承压管2号(5)的内端头的外环形凸键1号(34)与相邻的承压管3号(13)或承压管2号(5)的外端头的内环形凸键2号(35)相互无间隙配合;承压管2号(5)的内、外径及两端头构造与承压管3号(13)和承压管1号(4)相同,以通过承压管3号(13)的纵向直径的平面切线将承压管3号(13)平分为2件承压管2号(5);在设于最外端的承压管3号(13)或承压管2号(5)或承压管1号(4)的外侧设有形状为圆柱体或棱柱体的钢绞线定位板(10),钢绞线定位板(10)的内向平面的内侧设有与承压管1号(4)或承压管2号(5)或承压管3号(13)的外端内端环形凸键2号(35)相配合的环形承压管定位凹槽(36),在环形承压管定位凹槽(36)的外侧设有与挂件凸键(18)配合的凹槽(11),凹槽(11)的纵轴线相交形成的正多边形的边数为3的整数倍数;钢绞线定位板(10)的外径小于等于承压圈1号(3)的外径,在钢绞线定位板(10)上沿钢绞线定位板(10)的纵轴方向设有钢绞线孔(12),在穿过钢绞线孔(12)的钢绞线(8)的外端头设有外径大于钢绞线孔(12)的钢绞线锚头(9)与钢绞线(8)连接;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正义,未经赵正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02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