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及其制备工艺和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259420.0 申请日: 2009-12-22
公开(公告)号: CN101716211A 公开(公告)日: 2010-06-02
发明(设计)人: 乔俊缠;俞腾飞;侯峰;满达;马文学 申请(专利权)人: 内蒙古医学院
主分类号: A61K36/28 分类号: A61K36/28;A61K9/20;A61P31/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010110 内蒙古*** 国省代码: 内蒙古;1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线叶菊 黄酮 及其 制备 工艺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中药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线叶菊黄酮为主要活性成 分的滴丸制剂及其制备工艺,以及线叶菊黄酮滴丸在治疗耐药性金黄色 葡萄球菌疾病及制备其治疗药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长期广泛的应用,也相继产生了各种耐药菌 株,而且成为当今常规药物无能为力的棘手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居医院内感染病原菌首位。2002年美 国儿科年会报告医院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已达70%。MRSA对多 种抗菌药物具有广泛耐药性,对其可用的仅为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 物。90年代后期又相继出现了耐万古霉素MRSA和完全耐万古霉素MRSA。 这就使得临床上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 因此,寻找抗耐药菌株的药物就成为当今医药界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的用途。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由线叶菊黄酮粉末与基质以质量比为1∶2--8 组成。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其优选方案为所述线叶菊黄酮粉末与所述基 质以质量比为1∶3组成。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所述基质选自聚乙二醇4000(PEG4000)、聚 乙二醇6000(PEG6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的任一种,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所述基质还可以选自聚乙二醇4000 (PEG4000)和聚乙二醇6000(PEG6000)按1-99∶1比例的质量比混 合物,其中优选比例为1-10∶1,最优选比例为2∶1。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的制备方法,将所述基质加热至熔融,以 80--120目所述线叶菊黄酮粉末与所述基质按1∶2--8的质量比混合, 搅拌均匀,迅速转移至滴丸装置贮液器中,用恒温80-100℃热水循环保 温,冷却柱长为80cm,滴距为4--6cm,以50±2--80±2滴/min的滴速 滴入冷却剂中,冷却固化成丸,捞出,吸干,选丸,即得线叶菊黄酮滴 丸。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的制备方法,所述冷却剂选自液状石蜡、植物 油、甲基硅油或煤油的任一种。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的制备方法,所述冷却采用梯度冷却方式,即 所述冷却剂上层为室温,中层为冰浴冷却,下层为盐冰浴冷却。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在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疾病中的应用。

一种线叶菊黄酮滴丸在制备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疾病的药 物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利用线叶菊黄酮(Total flavones of Filifolium sibiricum Kitam.,TFF)制成的滴丸剂能抑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增殖,并可保护小鼠免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攻击,延长其生存 时间。急毒、长毒试验研究表明,该药毒副作用小。

下面将通过动物药效学实验,说明本发明药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治疗作用。

1、药效学研究

线叶菊黄酮滴丸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取纯系昆明 种小鼠20只,体重约20g/只。随机分成细菌感染对照组、线叶菊黄酮 滴丸给药组,共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用含有5%的胃膜素稀释耐 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每毫升1.0x109,每只鼠腹腔注射菌液0.5ml,同时, 将线叶菊黄酮滴丸溶解,制成0.33mg/ml的线叶菊黄酮药液,对小鼠进 行灌胃给药,12小时后第二次灌胃给药。观察并记录感染后72h小鼠的 死亡数,小鼠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4小时内动物9只死亡。给 药组48小时内未见有小鼠死亡,48小时后,细菌感染组全部死亡,给药 组4只死亡。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黄酮滴丸可抑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 菌所致小鼠的死亡,线叶菊黄酮滴丸在体内有抗菌作用。

2、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医学院,未经内蒙古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94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