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道路钉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58843.0 | 申请日: | 2009-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8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山中俊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IK |
| 主分类号: | E01F9/06 | 分类号: | E01F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钉,尤其设计具有递归反射功能的道路钉 的改进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在道路上或是道路周边的边石等的地表上设置有具有反 射体的道路钉,由此,对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的驾驶员进行促进安 全行驶的视线诱导。
具有该反射体的道路钉有各种各样的,其中,安装了具有所谓 的递归反射功能的递归反射元件而成的道路钉由于能够发挥充分的 视觉辨认性因而适合使用,所谓的递归反射功能是,使从规定方向 入射的光向着光源在与入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反射。而且,在 这种安装在道路钉上的递归反射元件中,通常利用具有很多微小的 玻璃珠的递归反射元件或是由具有很多规则地排列的三面直角棱镜 的三面直角棱镜阵列构成的递归反射元件(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 献1和2)。
以下情况是公知的,即,在这些现有的道路钉中,安装了由三 面直角棱镜阵列构成的递归反射元件的道路钉与安装了具有很多微 小的玻璃珠的递归反射元件的道路钉相比能够发挥更高的反射亮 度。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等就安装了由三面直角棱镜阵列构成的 递归反射元件而成的道路钉的光反射特性反复进行了各种研究后了 解到,虽然对从几十米的近距离照射的光能够充分发挥高反射亮度, 但是对于从几百米的远距离照射的光的反射亮度并未达到充分满足 的程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43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出的,其要解决的技术 课题是提供一种对于来自近距离的光和来自远距离的光都能够以高 反射亮度递归反射、从而在近距离和远距离双方都能够发挥卓越的 视觉辨认性的具有递归反射功能的道路钉。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施了各种研究,作为 其成果,发现了具有如下结构的递归反射元件对于来自远方的光能 够发出高反射亮度的递归反射光,所述递归反射元件的结构是,由 柱状或板状的透明体构成,令前表面为入射及出射面,后表面为第 一反射面,侧面之一为第二反射面,该入射及出射面在侧视时具有 向前方突出的曲面形状,并且,该第一反射面在侧视时具有向后方 突出的曲面形状,而且,包含该第一反射面的所有边部的平面与该 第二反射面所成的角度为直角。发明人认为,这是由于入射及出射 面和第一反射面具有曲面形状,因而入射光和反射光各自的扩散能 够被充分地抑制。然后,发明人基于这样的认知进一步锐意研究, 最终完成了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或从本说明书的所有记载及 附图所掌握的课题而能够在以下列举的各种方式中优选实施而得到 的。以下所记载的各个方式即使是任意组合也能够采用。而且,本 发明的方式乃至技术特征并不被限定为以下的记载,而应该理解为 是根据说明书全部的记载及附图所公开的发明思想所能够认识到的 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道路钉,设置在道路或道路周边, 具有递归反射功能,其特征在于,具有:(a)设置在道路或道路周 边的钉主体;(b)第一递归反射元件,其由柱状或板状的透明体构 成,前表面为入射及出射面,后表面为第一反射面,侧面的一个为 第二反射面,该入射及出射面具有侧视时向前方突出的曲面形状, 并且,该第一反射面具有侧视时向后方突出的曲面形状,此外,包 含该第一反射面的所有边部的平面与该第二反射面所成的角为直 角;(c)第二递归反射元件,其由具有规则排列的多个三面直角棱 镜的三面直角棱镜阵列构成,所述第一递归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二递 归反射元件安装在所述钉主体上,这些第一递归反射元件和第二递 归反射元件的各自的入射及出射面配置在从单一方向照射的光同时 入射的所述钉主体部分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是,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道路钉, 所述第一递归反射元件的所述入射及出射面地形状是,使侧视呈向 前方突出的曲面形状的多个曲面部在与包含入射光轴的平面垂直的 方向上多个连续并列地配置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反射面的形状 是,使侧视呈向后方突出的曲面形状的多个曲面部在与包含入射光 轴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多个连续并列地配置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IK,未经株式会社IK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88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