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面粘合带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3130.5 | 申请日: | 200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中山直树;渡边博之;池田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J7/02 | 分类号: | C09J7/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粘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薄膜并且防水性优良的双面粘合带。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各种领域中,为了接合、固定等各种目的,使用在基材 的两个面上设有粘合剂层(压敏胶粘剂层)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双 面压敏胶粘带)。例如,已知使用无纺布(专利文献1)或纸作为基材 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以及使用塑料膜作为基材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
近年来,手机用途等要求防水功能,因此所述用途中的部件固定 用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也要求防水(截水)功能。但是,如果使用无 纺布或者使用纸作为基材的材料,则这些材料浸渗水,因此在防水性 上产生问题,另外,如果使用塑料膜作为基材,则由于塑料膜所具有 的刚性,使得对凹凸的追随性(高差追随性)变差,在高差部分产生 翘起等,难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性。
另外,近年来,从制品的轻量化、小型化、薄型化的观点考虑, 对于所述带基材双面粘合带也要求薄膜化,并且要求即使变薄也具有 良好的加工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521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作为薄膜、并且防水性(截水性) 优良的双面粘合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加工性也优良的双面粘合带。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 在带基材双面粘合带中,如果使用发泡体基材作为基材并且使总厚度 为250μm以下,则即使是薄膜也能够得到良好的防水性。另外,如果 使拉伸强度在特定的范围内,则可以得到良好的加工性,从而完成了 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在发泡体基材的 两面设有粘合剂层,并且总厚度为250μm以下。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拉伸强度为 0.5~20.0MPa。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伸长率为100~600%。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两侧的粘合剂层的 合计厚度为10~200μm。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30%压缩负荷为 5~200kPa。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挤压胶粘力为 30~200N。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发泡体基材为有意 未配合卤素化合物的无卤素发泡体基材。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含氯气体产生量为 50μg/g以下。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发泡体基材着色为 黑色。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可见光透射率为15% 以下。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发泡体基材着色为 白色。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可见光反射率为20% 以上。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用于光学构件。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用于防水用途。
另外,本发明提供前述的双面粘合带,其对具有凹凸形状或曲面 部的被粘物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具有前述构成,因此为薄膜、并 且防水性(截水性)优良。另外,拉伸强度为0.5~20.0MPa时,加工性 也优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测定挤压胶粘力时使用的评价用试样的概略图,(a)为上 视图,(b)为A-A’断面图。
图2是表示挤压胶粘力测定方法的概略断面图。
图3是测定耐落下冲击特性时使用的评价用试样的概略图,(a) 为上视图,(b)为B-B’断面图。
图4是评价耐回弹特性时使用的评价用试样的概略断面图。
图5是表示评价耐回弹特性时求出的翘起距离的显微照片。
图6是评价防水特性时使用的评价用试样的概略图,(a)为上视 图,(b)为C-C’断面图。
图7是表示摆锤式试验机的概略图。
图8是评价防尘密封性时使用的评价用试样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防尘密封性评价试验装置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聚碳酸酯板
2窗框状双面粘合带
3丙烯酸类树脂板(アクリル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3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