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用氧化钛化合物和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52193.9 | 申请日: | 2009-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2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中原清;关敏正;桥本展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钛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48 | 分类号: | H01M4/48;H01M4/131;H01M10/0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氧化 化合物 使用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活性物质有用的电极用氧化 钛化合物和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由于其的高能量密度而发展用作手机和笔记本 电脑用的电源,然而随着近年的IT技术的进步,与便携式终端 机器的小型、轻量化相伴,作为其电源的电池也被进一步要求 具有小型、高容量化。另外,基于其高能量密度,作为电动汽 车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的电源及电力储存用电源开始受到注 目。
以往,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为碳系负极,其特征在于, 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在放电时的电压大、能量密度高。然而, 由于负极的电位低,因此在进行快速充电时,锂金属析出,发 生内部短路的危险性增加,此外存在由于内部短路而引起起火 的危险性。因此,如下所述的锂电池正在被研究:该锂电池通 过使用能量密度低的高电位负极而减少内部短路时的放热,此 外通过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因而安全性高、且寿命长。其中, Li4Ti5O12以锂基准计具有1.5V的电位,且充放电时无体积变化, 循环特性极其良好,因此使用Li4Ti5O12的钮扣型电池正在被实 用化。
然而,Li4Ti5O12的理论容量为175mAh/g,与通常作为负极 材料使用的碳相比,其电容较小、约为一半,因此使用Li4Ti5O12的锂二次电池也存在能量密度小的缺点。因此,从安全性和长 寿命的观点出发,期待具有以锂基准计电压为1.0~1.5V的、电 容大的负极材料。
在这种状况下,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一种结晶结构为 Na2Ti3O7的结构的A2Ti3O7(其中,A为选自Na、Li、H中的1种 或2种);另外,专利文献2中示出:具有微米级的各向同性形状 的钛酸青铜(titanate bronze)型二氧化钛作为电极材料是有用 的。然而,它们中所示出的放电容量均不足180mAh/g,无法从 本质上大大优于以往所示出的钛系负极的电容。另外,专利文 献3中示出:具有H2Ti12O25特定结晶结构的隧道结构的钛氧化物 可获得220mAh/g左右的放电容量,但并未对粒径进行记载,粒 径的影响不明。而且,在其他结晶结构中,粒径的影响也不明。
锂二次电池的电容根据锂离子能够进入或脱离的颗粒表面 的大小、颗粒内部的锂离子的移动容易程度、和锂离子所容纳 的位点数目而决定。位点数目由结晶结构决定,为了对其进行 有效利用,需要增大作为出入颗粒内部的窗口的比表面积,并 缩短在颗粒内部的移动距离,作为一次粒子的大小、即表示颗 粒内部的移动距离的参数,微晶直径是有效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4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17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55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以往的锂二次电池的电容尚未充分,因此期望 一种电容大的材料,且其为结晶结构、微晶直径、比表面积和 一次粒径得到控制的负极材料。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增大使用钛系负极材料的 锂二次电池的电容,制造一种结晶结构、微晶直径、比表面积 和一次粒径得到控制的氧化钛化合物,以及提供使用该氧化钛 化合物的锂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 获得了一种具有特定范围的结晶结构、且微晶直径控制为以上以下的氧化钛化合物,并将其用于电池用电极的锂二 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优异,且显示出高容量的充放 电容量。基于该见解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钛工业株式会社,未经钛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21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