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嵌入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50977.8 | 申请日: | 2009-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6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民;张华;薛昕;伍朝晖;盛兴跃;郝增恒;张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E01C19/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陆志强 |
| 地址: | 40133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嵌入 浇筑 沥青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面工程用的铺装结构和材料,尤其是一种嵌入型浇筑式沥 青混凝土。
技术背景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英文名为Guss Asphalt(GA),属于沥青混凝土的 一类,即具有沥青混凝土的性能,但采用浇筑式的施工工法,不同于普通沥 青混凝土施工工艺。因此,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具有很多普通沥青混凝土不具 有的特性,如空隙率小,密水性、耐久性、疲劳性能优的特点,该结构不易 出现普通热拌沥青混凝土在摊铺碾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离析等)。正由于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性,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日本 及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主要用于桥面铺 装、隧道路面铺装等特殊路段铺装,使用寿命超过20年。
当前,受国内特殊使用条件(交通、气候)的影响和原材料(沥青结合 料)的限制,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等性能始终无法于国外产品相媲美,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施工流动性与混凝土性能之间存在的矛盾仍然未能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引进、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考虑到国内的气候、交通 条件比较苛刻,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采用了热稳性比较好的沥青结合料,即粘 度比较高的改性沥青,而为了确保施工流动性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增大沥青 用量:即增加沥青用量、降低高温稳定性、提高沥青粘度、降低了施工流动 性、再增加沥青用量、再降低高温稳定性……,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困扰着浇 筑式沥青混凝土在国内的发展应用;②提高施工温度,改善了浇筑式沥青混 凝土的流动性,同时必然加速沥青结合料的老化速度和老化程度,降低混凝 土抗疲劳开裂性能和耐久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整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结构和施工工艺,在确保 具有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特性的基础上,提高其骨架嵌挤率,降低沥青用量和 施工温度,以达到改善其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浇筑 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以适应我国特殊交通、气候条件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所采用降低粗集料用量、提高流动性、降低了施工温度、改善了 疲劳耐久性、增加撒布碎石的用量、调整和加大压实工艺及功率、保证了碎 石的嵌入率、提高了高温稳定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普通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其所述的嵌 入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是降低原普通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粗集 料用量的10%~30%,经沥青混凝土拌和楼混合、拌匀,拌和温度为180~220 ℃,使用专用摊铺机摊铺整平后,采用碎石撒布机撒布第一层粒度为10~ 15mm集料,用量为设计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质量的10~25%,再在其上面撒布 第二层粒度为5~10mm集料,用量为设计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质量的10~15%, 用两侧承重轮走轨道具有下限位、带振动的组合轮压路机进行一次碾压,即 形成嵌入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
嵌入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与普通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性能对比要求见下 表:
注:低温弯曲试验试件尺寸为300×100×50mm,疲劳试验试件尺寸 385×50×65mm
本发明相对于普通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具有以下优点:
(1)降低了拌合温度,提高了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和疲劳耐久性;
(2)改善了流动性,确保施工可行性和后期碎石的嵌入率;
(3)碎石的嵌入和碾压工艺的调整,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4)在成本没有较高增长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 疲劳耐久性,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附图是本发明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中:1-降低粗集料用量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 2-撒布第一层粗集料 3-撒布第二层粗集料 4-沥青胶泥 5-原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表面 6-嵌入 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9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铁车门故障诊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智能养花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