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活灰水MBR净化方法及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50341.3 | 申请日: | 2009-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4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洪斌;唐贤春;何群彪;董滨;屈计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52;C02F3/12;C02F1/4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 mbr 净化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生活灰水MBR净化方法,包括混凝澄清预处理及膜生物反应处理两个步骤;所述混凝澄清预处理在预处理器中进行,所述预处理器包括混凝反应区和高效澄清区,且所述混凝反应区和高效澄清区连通;
所述混凝反应区通过不完全封闭的隔板分隔为加药混合段和反应熟化段;且所述混凝反应区的进水端设有进水管、混凝剂加注管和回流污泥管;所述加药混合段设有混合搅拌桨,所述反应熟化段设有低转速搅拌桨;其中,所述混合搅拌桨的搅拌速度范围为200-300r/min,所述低转速搅拌桨的搅拌速度为10~50r/min;
所述高效澄清区内部设有多组斜板和底泥刮渣机,且所述高效澄清区的底部设有用于接受污泥的泥斗区,且所述泥斗区的底部经排泥管与污泥回流泵的一侧连接,污泥回流泵的另一侧与回流污泥管和外排管连接,所述回流污泥管的另一侧与混凝反应区连接;其中,所述高效澄清区的表面负荷率为20~60m/h;
所述膜生物反应处理的具体步骤为:经过混凝澄清预处理后的出水进入MBR的生物氧化区,与活性污泥相混合,形成泥水混合物,污染物经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代谢分解;生物处理后的混合液经膜分离区过滤出水;
所述生物氧化区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器,所述膜分离区内部设有超滤膜分离装置和穿孔冲洗管;且所述超滤膜分离装置通过自控单元与真空泵连接,所述穿孔冲洗管通过空气干管与冲洗鼓风机连接;
所述超滤膜分离装置由超滤膜组件组成,所述超滤膜组件的材料为孔径范围为10nm~100nm的纤维膜;
所述膜分离区的面积为膜生物反应器总面积的1/2~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灰水MBR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澄清预处理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生活灰水收集后通过进水管进入预处理器的加药混合段,灰水在加药混合段先后与混凝剂及回流污泥混合形成泥水混合液,并且通过快速搅拌促进药剂、回流污泥和水的充分混合与反应,至形成絮体;
B)步骤A)中经过充分混合反应的泥水混合液进入反应熟化段,并通过低转速搅拌桨对水 流缓慢搅动,促进絮体长大;
C)混凝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自流进入高效澄清区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所述步骤A)中的混凝剂选自聚合铝、聚合铁或者复盐高分子混凝剂,且所述混凝剂的投加浓度为10~30mg/L,回流污泥量为进水量的3%~5%,所述步骤C)中,高效澄清区的表面负荷率为20~60m/h;
所述膜生物反应处理的具体步骤中,所述泥水混合物的悬浮固体物浓度为6~12g/L,所述MBR生物氧化区的溶解氧浓度为2~5mg/L。
3.一种生活灰水MBR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灰水MBR净化系统包括预处理器和膜生物反应器,且所述预处理器和膜生物反应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其中,所述预处理器通过其内部设有的不完全封闭的隔板分隔为混凝反应区和高效澄清区;所述膜生物反应器包括生物氧化区和膜分离区,且所述生物氧化区和膜分离区之间完全连通无分隔;
所述混凝反应区通过不完全封闭的隔板分隔为加药混合段和反应熟化段;且所述混凝反应区的进水端设有进水管、混凝剂加注管和回流污泥管;所述加药混合段设有混合搅拌桨,所述反应熟化段设有低转速搅拌桨;
所述高效澄清区内部设有多组斜板和底泥刮渣机,且所述高效澄清区的底部设有用于接受污泥的泥斗区,且所述泥斗区的底部经排泥管与污泥回流泵的一侧连接,污泥回流泵的另一侧与回流污泥管和外排管连接,所述回流污泥管的另一侧与混凝反应区连接;
所述生物氧化区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器,所述膜分离区内部设有超滤膜分离装置和穿孔冲洗管;且所述超滤膜分离装置通过自控单元与真空泵连接,所述穿孔冲洗管通过空气干管与冲洗鼓风机连接;
所述超滤膜分离装置由超滤膜组件组成,所述超滤膜组件的材料为孔径范围为10nm~100nm的纤维膜;
所述膜分离区的面积为膜生物反应器总面积的1/2~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活灰水MBR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内还设有液位指示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34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联合整地起垄机
- 下一篇:圆盘离合式误踏汽车油门踏板的安全保障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