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侧内翻边式流道结构太阳能集热管排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48578.8 | 申请日: | 2009-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2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窦石林;张宝坤;徐广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熵立得传热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侧内翻边式流道 结构 太阳能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管排,特别是可拆分式太阳能集热管排。
背景技术 现有太阳能集热器管排分为整体式和可拆分式两种。本发明所涉及的可拆分式太阳能集热管排,其结构主要是:它有一个贯通式等径换热流道管,其上设有若干个径向通孔,每个径向通孔上设有上端封闭等径的换热管,该换热管与流道管相交处采用角焊缝焊接相连,热管的等径变径头与上述换热管相匹配并置于换热管内。它的不足之处是:1、换热管与换热流道管连接处为线接触,在外力作用下易出现渗漏。2、热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不凝气体聚集在热管变径头的顶端,采用上述埋入式换热管时,热管变径头顶端一部分面积不能参与换热,降低了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管与换热流道管连接处机械强度高、不易发生渗漏,同时又不减少换热面积的单侧内翻边式流道结构太阳能集热管排。本发明主要是:集热管排的流道采用单侧内翻边式结构,流道的换热管及热管的变径头均采用不等径式结构。本发明是在贯通式换热流道管上设有若干成对的径向通孔,最好每对通孔的轴线与换热流道管轴线垂直并相交。加工时每对通孔同时钻,一次加工完成,以保证每对通孔的同心度。上述每对径向通孔的圆心分别设在换热流道管的两条母线上,其中下面一条母线上的径向通孔设有向内的翻边。上述每对径向通孔内设有径向贯穿换热流道管并且两端伸到流道管外的不等径式换热管,该换热管上部外径较小,基本上与换热流道管上径向通孔直径相同,它与换热流道管相交处采用角焊缝焊接相连;该换热管下部外径较大,基本上与径向通孔内翻边所构成的圆环内径相同,它与换热流道管相交处采用熔池焊缝焊接相连。插在上述换热管内的热管,其变径头设有与上述换热管相对应的不等径式外径,即上部的外径较小,与换热管小内径相同,下部的外径较大,与换热管大内径相同。组装时,将热管的变径头插在换热管内即可。为组装方便,最好换热管大直径一端呈喇叭口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径向通孔设内翻边,焊接时可形成熔池焊缝,使换热流道管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呈面接触,增大了连接面积,提高了机械强度,避免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焊缝渗漏。
2、换热管径向贯穿换热流道管,使热管集气端位于流道外部,故不影响有效换热面积。与换热管为埋入式的流道结构相比,该集热管排换热管的有效换热面积显著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状态主视示意简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单侧内翻边式流道结构太阳能集热管排示意简图中,在贯通式换热流道管1上设有5对径向通孔,该每对通孔的轴线与换热流道管轴线垂直并相交。上述每对径向通孔的圆心分别设在换热流道管的两条母线上,其中下面一条母线上的径向通孔设有向内的翻边。上述每对径向通孔内设有径向贯穿换热流道管并且两端伸到流道管外的不等径式换热管2,该换热管上部外径较小,基本上与换热流道管上径向通孔直径相同,它与换热流道管相交处采用角焊缝3焊接相连;该换热管下部外径较大,基本上与径向通孔内翻边所构成的圆环内径相同,它与换热流道管相交处采用熔池焊缝4焊接相连。插在上述换热管内的热管5,其变径头6设有与上述换热管相对应的不等径式外径,即上部的外径较小与换热管小内径相同,下部的外径较大与换热管大内径相同。换热管大直径一端呈喇叭口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熵立得传热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熵立得传热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85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管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动控制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