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陶瓷材质电子标签和汽车挡风玻璃粘结的光固化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47874.6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5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徐旭;黄银龙;丁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3C27/00 | 分类号: | C03C2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陶瓷 材质 电子标签 汽车 挡风玻璃 粘结 光固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标签和汽车挡风玻璃粘接的光固化工艺。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以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实现被标示物体的非接触自动识别,该技术克服视线效应限制、非干预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抗污损、可批量处理,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技术特点。按工作频率划分,射频识别设备可以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MW)设备;按电源提供方式可以分为有源设备和无源设备。工作于低频和高频的RFID设备典型识别距离为数厘米,工作于超高频和微波的RFID设备典型识别距离为数米至数十米;有源设备成本较高,需要更换电池来维护系统,无源设备成本较低,使用寿命内无需更换电池、免维护。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孕育和应用导向,随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RFID技术已经在我国社会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加强公共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家颁布的多个发展规划文件中都明确强调RFID产业应用的重要地位,同时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RFID产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的2007年特奥会、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的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对RFID技术的应用和成功实施,将为相关的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器材管理、会务管理、安全监测等RFID的应用树立了良好的标杆作用,具有影响性的,可复制的项目在活动之后将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数量和驾驶人数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6月,全国机动车数量为1.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为1.8亿人。 以涉车活动和道路交通活动为中心的“汽车社会经济领域”已经形成,并以高速发展势态推进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我国涉车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机动车辆保有量的高速增加结合车辆的高流动性特点,使涉车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今年以来,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恶性案件引起强烈社会反映,全面解读现代化涉车管理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基于射频识别的车辆管理系统为管理对象安装电子标签建立车辆的电子身份镜像,完成多种复杂应用环境下的涉车信息采集和数据传输,以革新性技术手段提供满足不同车型的全样本、全状态的涉车安全监管服务,为多类社会涉车行业的业务支撑。
在现行车辆安装电子标签的工艺中常采用硅橡胶或双组份胶涂覆于电子标签表面,并使用辅助器材将电子标签固定于挡风玻璃上,经过12-24小时的固化,完成电子标签的装车过程。在固化时间内,电子标签可以从安装车辆上拆除,为车辆监管带来严重的技术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研究现行电子标签装车工艺的过程中,引入光致固化技术完成电子标签与挡风玻璃的粘结,解决原有工艺效率低、操作性差、安全性低的问题。
汽车挡风玻璃对紫外线透射率低,从而导致光源发出的紫外线光经过玻璃后剧烈衰减,其强度无法达到固化胶水的要求。同时若固化胶水采用可见光,又会出现胶水在涂覆于电子标签之后的主动固化,无法完成既定安装任务。
电子标签在于挡风玻璃后,通常要求能够透过玻璃观察到电子标签的表面图案,这就对胶体在固化后提出透明的光学要求。同时不能够因为胶体的使用而影响电子标签的电学性能。固化后的胶水需要能够适应车辆道路运行各状态 下的环境要求。
本发明针对上述应用要求及玻璃与电子标签的界面物理特性,提出使用紫外和可见双波段光致固化装卡工艺,并结合手持式固化光源,将原有技术体系下电子标签和挡风玻璃的固化时间由12-24小时降低到20秒,完成机动环境下的高效装卡工作。
针对胶水的避光储存特性,本发明使用丝印模具涂胶以增加胶水在电子标签表面上的均匀度,使涂胶过程不受光线干扰。
本发明提出用于电子标签和汽车挡风玻璃粘接的光固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玻璃表面清洁;(2)玻璃表面除湿;(3)模具涂胶;(4)标签定位;(5)曝光固化;(6)性能检验。
附图说明
图1基于光固化技术的陶瓷材质电子标签装车示意图
图2基于光固化技术的陶瓷材质电子标签装车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未经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78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孔道压浆剂
- 下一篇:水体底部充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