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活性材料致动来操纵中控台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6849.6 | 申请日: | 200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9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A·L·布劳恩;M·E·格里斯;N·L·约翰逊;P·W·亚历山大;J·T·戈西基;J·H·布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G1/00 | 分类号: | G05G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活性 材料 致动来 操纵 中控台 部件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申请号为No.61/096861,题目为“利用活性材料致动的中控台”, 申请日为2008年9月15日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披露的内容通 过参照引用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内容主要涉及具有可操纵部件的中控台,特别的,涉及一种利用活 性材料致动来操纵至少一个部件的中控台。
背景技术
中控台,例如应用在汽车中的那些,典型地包括一些可操纵的和/或可重新 配置的部件来为临近的乘客提供额外的舒适性或功能。这些部件典型的有盖子、 储藏隔室面板、可选择性的展开或储存杯托等,和一个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扶 手。传统上,这些部件是可手动地操纵,并在现实中会引起多种问题。例如, 手动操作需要从驾驶汽车中分神,经常需要复杂的身体活动和技巧,这对一些 使用者来说是困难的,可能会引起不恰当的致动力并导致损害。因此,利用像 马达、螺线管等致动器的机械驱动部件日益增加以提供自动的操纵。然而,这 些类型的致动器,在现实中也会引起问题,包括,例如,增加的机械驱动装置 的体积会占据行李箱的空间,增加了不期望的的质量,并会产生声音和电磁场 噪音。
发明内容
针对于这些和其它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活性材料致动来操纵至少 一个部件的中控台。这样,本发明可以用来响应于要求或应传感器回馈的需求 而提供自动功能,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机械致动器增加存放空间,减少附 加质量和噪音。本发明还可以进一步的提供可重新配置控制台以更好的适应不 同尺寸的使用者。
一般的,本发明的中控台适用于至少一个靠近的座位,例如在运输车辆中 的那些,并包括至少一个可操纵结构部件和至少一个活性材料致动器。所述致 动器/所述这些致动器包括活性材料部件,当暴露于致动信号或从致动信号隔离 时,活性材料部件可操作以进行基本性质的可逆变化。所述致动器驱动地连接 于所述部件上,这样可自动地操纵所述部件,和/或释放锁定机构,以便进行手 动操纵,作为变化的结果。示例性的部件包括滑动扶手、枢转杯托、可重新配 置和移动的储存隔室、和铰链连接的鼓形门。
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包括用于实现的各种结构和特征,例如锁定机构,应 变解除机构,并使用储存能量部件,通过参照公开内容的各种特征的详细描述 以及其中的示例将会更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参考示范性比例的附图,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包括中控台和可通讯地连 接到中控台上的输入装置传感器的车辆的正面图。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由活性材料致动器驱动的包括多 种可操纵部件的中控台的透视图,包括控制台盖子,控制台扶手,鼓形门和储 藏隔室。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控制台打开状态的透视图,包括一 个盖子,其通过弹簧偏压铰链可枢转地连接到一个储藏隔室。
图2a是图2所示控制台的侧面正视图,尤其示出了盖子在关闭状态和活性 材料致动器可驱动地连接到横向间隔棘爪,使得当致动的时候棘爪脱离开隔室 的侧边从而允许盖子打开。
图2b是图2和图2a所示控制台的侧面正视图,尤其示出了盖子处于打开 状态。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中控台的透视图,包括处于前、后 (如虚线所示)位置的可移动扶手,和活性材料致动器,其可驱动地连接到该扶 手上,并且还包括复位弹簧和有机械优点的齿轮传动。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中控台的侧面正视图,包括可移动 的扶手和SMA释放棘爪系统,其可操作地把上述扶手保持在多个特定(discreet) 的移动位置上。
图3c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可驱动地连接到活性材料致动器 和扶手上的多级齿轮和齿条传动的正面和侧面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控台的透视图,包括在横向轨道中 滑动的鼓形门和可驱动地连接到上述门的活性材料致动器和复位弹簧。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控台的透视图,包括可驱动地连接 到活性材料致动器上的可枢转的杯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68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