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减轻预混合燃烧器中的逆燃条件的系统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6407.1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3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W·S·兹明斯基;J·H·吴;W·D·约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R3/28 | 分类号: | F23R3/28;F02C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周心志;杨松龄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减轻 混合 燃烧 中的 条件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大体而言涉及用于减轻燃气涡轮中的逆燃条件 (flashback condition)的系统和方法,且更特定而言,涉及用于减轻燃 烧器的预混合燃料喷嘴中的逆燃条件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燃气涡轮包括压缩机、燃烧器和涡轮。压缩机形成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被供应到燃烧器。燃烧器燃烧压缩空气与燃料以生成空气- 燃料混合物,空气-燃料混合物被供应到涡轮。涡轮从空气-燃料混合 物提取能量用于驱动负载。
在许多情况下,燃气涡轮包括多个燃烧器。燃烧器可设置在压缩 机与涡轮之间。举例而言,压缩机和涡轮可沿着公共轴线对准,且燃 烧器可以以绕公共轴线的圆形阵列在涡轮入口处设置在压缩机与涡 轮之间。在操作中,来自压缩机的空气可通过燃烧器之一而行进到涡 轮内。
燃烧器可在相对高温操作以确保空气与氧气充分燃烧,从而改进 效率。在高温操作燃烧器的一个问题在于可生成相对较高的氧化氮 (NOx)水平,其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NOx排放,一些现代燃气涡轮采用预混合燃料喷嘴。举 例而言,每个燃烧器可由多个预混合燃料喷嘴支承,预混合燃料喷嘴 可以以绕燃烧器的圆形阵列设置在燃烧器的入口。在正常操作期间, 来自压缩机的空气经由燃料喷嘴进入燃烧器。在燃料喷嘴内,空气与 燃料“预混合”以形成空气-燃料混合物。然后在燃烧器中燃烧空气- 燃料混合物。使空气与燃料预混合允许在相对较低的峰值温度操作燃 烧器,这减少了作为燃烧过程副产物产生的NOx。
尽管在燃料喷嘴中进行预混合允许减少NOx排放,燃料喷嘴存在 它们自身的问题。具体而言,在燃气涡轮中可能会发生逆燃条件。举 例而言,在燃烧区中的火焰可向上游行进到燃料喷嘴内。或者,自动 点燃事件可点燃燃料喷嘴中的空气-燃料混合物,诸如由于高预热温 度,空气-燃料混合物中的不规则性(irregularity)、停滞的空气-燃料混 合物区或者燃料喷嘴表面效应等造成。无论原因如何,燃烧的空气- 燃料混合物可倾向于在燃料喷嘴内稳定,这可能会损坏燃料喷嘴或燃 气涡轮的其它部分,这好像损坏的硬件散落于流动路径中。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燃料喷嘴被设计成不使存在于其内的任何火焰稳定。但是, 这种燃料喷嘴的设计被证明在注有诸如氢气这样相对强反应性燃料 的燃气涡轮中是难达到的(elusive),这是不当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逆燃和火焰稳定相对更可能发生。因此,存在对减轻燃气涡轮中逆燃 条件的系统和方法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一种方法可减轻燃气涡轮中的逆燃条件。燃气涡轮可包括燃料喷 嘴。该方法可包括:探测燃料喷嘴中的逆燃条件,以及,中断到燃料 喷嘴的燃料流。
附图说明
参看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内容。在所有附图中,匹配的附图 标记指代相对应的部件,且在附图中的部件不是必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燃气涡轮的现有技术燃烧系统的实施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示出用于减轻燃气涡轮的燃料喷嘴中的逆燃条件的系统的 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3是用于减轻燃气涡轮的燃料喷嘴中的逆燃条件的系统的实施 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4A是示出根据用于减轻燃气涡轮的燃料喷嘴中的逆燃条件的 系统的实施例的、作为时间函数的燃料供应阀的操作的图表。
图4B是示出响应于图4A所示的燃料供应阀的操作的、作为时间 的函数的到燃料喷嘴的燃料流的图表。
图5是示出减轻燃气涡轮的燃料喷嘴中的逆燃条件的方法的实施 例的流程图。
元件列表:
100 燃烧系统
102 燃料喷嘴
104 燃烧区
106 外壳
108 内壳
110 空气流动套筒
112 外帽
114 内帽
116 燃料供应管线
118 燃料注入端口
120 空气流动路径
122 空气-燃料混合物路径
200 系统
202 燃料供应阀
204 火焰探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64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