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5211.0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4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成椋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塑力线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冯舜英 |
地址: | 30040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盘式成缆机 用于 低压 电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低压多芯电缆的成缆工艺为:将各线芯装盘,穿过并线模,用绝缘线芯或钢丝绳作为牵引线,与线芯捆绑后,开动主机操作系统。这种将低压电缆线芯绞合的制造工艺,成缆时,缆芯的首尾头过并线模时,缆芯容易退扭,也就是松股,还会造成在收线盘上有蛇形现象,需要人力再次施加扭力,且缆芯的首尾头节距不均匀;这种传统的制造工艺,由于缆芯绞合方向与导体的绞合方向相反,且放线盘与并线模距离较远,容易造成导体散股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省时省力,简便易行,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和外观好等特点的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将各线芯装盘,穿过并线模,绞合成缆,其特征是: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步骤1、第一次开车时,用绝缘线芯或钢丝绳作为牵引线,在线芯首头未到牵引装置之前,采用降低牵引速度或增加绞笼转速的方法,保持电缆的节距;
步骤2、在距离缆芯首头5-30cm处,剥掉缆芯的绝缘层;
步骤3、将步骤1持续至缆芯上牵引装置;
步骤4、起动成缆主机进行成缆作业,进行后续制造工艺;
步骤5、成缆接近尾头,线芯脱离放线轴后,在距离缆芯尾头约5-30cm处,剥掉缆芯绝缘层;
步骤6、对缆芯进行预扭,保证有压型的缆芯扇角或瓦槽对准中心。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其特点是:在距离缆芯首头10-25cm处,剥掉缆芯的绝缘层5-20cm。
所述的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其特点是:在距离缆芯尾头10-25cm处,剥掉缆芯的绝缘层5-20cm。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由于采用了本发明全新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加工工艺采用降低牵引速度或增加绞笼转速的方法,防止缆芯首头退扭,然后采用剥掉部分绝缘的方法防止缆芯首头导体散股,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缆芯上收线盘出现蛇形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外观质量。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省时省力,简便易行,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和外观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加工工艺步骤;
图2为首头剥掉绝缘层的缆芯结构示意图;
图3为尾头剥掉绝缘层的缆芯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体;2-绝缘层,3-导体;4-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参阅附图1、图2和图3。
实施例1
一种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方法,包括如下加工工艺过程:
步骤1、第一次开车时,用绝缘线芯或钢丝绳作为牵引线,在线芯首头未到牵引装置之前,采用降低牵引速度或增加绞笼转速的方法,保持电缆的节距,防止过并线模的缆芯退扭;
步骤2、在距离缆芯首头约20公分处,将缆芯的绝缘层2剥掉10公分左右,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导体承受的扭转力,防止缆芯首头导1散股;
步骤3、将步骤1持续至缆芯上牵引装置,以免造成在收线盘上出现蛇形现象;
步骤4、起动成缆主机进行成缆作业,进行后续制造工艺;
步骤5、成缆接近尾头,当线芯脱离放线轴后,在距离缆芯尾头约20公分处,将缆芯的绝缘层4剥掉10公分左右,防止缆芯尾头导体3散股;
步骤6、然后,设备操作者应对缆芯进行适当预扭,保证有压型的缆芯扇角或瓦槽对准中心,以免尾头由于缆芯没有节距而造成松股,在收线盘上有蛇形现象。
本实施例盘式成缆机用于低压多芯电缆绞合的成缆技巧是,在缆芯首尾头各剥掉部分绝缘层,简单方便,该技巧为电缆的质量和外观等提供了保证,且省时省力,简单易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塑力线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塑力线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5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