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3995.3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6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唐海雄;张俊斌;林海春;彭作如;王跃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7/00;E21B19/00;E21B33/12;E21B33/076;F04D13/10;B63B35/4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易钊 |
地址: | 10001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井 装置 使用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作业的机采测试管串,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近海水深在100~500米之间的海上探井和评价井的钻井装置主要是半潜式钻井平台或半潜式钻井船等浮式钻井装置承钻的。由于受到底层的压力系数、原油油品性质、底层孔渗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构造因无法利用天然能量进行自喷求产而使储层无法得到评价,必须采用机采测试才能对发现的储层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在浮式钻井装置上进行机采测试还没有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应用经历,受浮式钻井装置的升沉、移位以及水下防喷器组等因素的影响,机采测试在浮式钻井装置上一直未得到成功应用。
国内外在浮式钻井装置上进行机采测试作业的尝试中,由于浮式钻井装置的升沉问题、电缆穿越问题、封隔器坐封等问题引起断电缆卡钻、掉电缆卡子卡钻、电子压力计落井、坐封失效后不得不重新起出管柱等复杂事故,导致大修、打捞甚至井眼报废,造成多达数千万巨额的经济损失。
浮式钻井装置上机采测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机采测试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大幅度的平台升沉和移动引起泥面以上、隔水管以内的测试管柱与隔水管出现交互碰撞和振动,出现断电缆卡钻、掉电缆卡子卡钻等事故。
2、由于机采泵在开泵过程中出现振动而引起电子压力计落井、断电缆、掉电缆卡子出现卡钻等复杂事故,引起套铣、打捞等大修作业,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3、浮式钻井装置与测试管柱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管柱补偿、连接困难和高空安装作业风险,引起落物卡钻、电缆损坏、导致人身伤害。
4、为机采泵提供电能的动力电缆在通过防喷器和穿越悬挂器时的连接和密封出现漏电和失封,导致作业失败。
5、在关防喷器进行环空操作井下测试工具时,挤伤和挤断电缆。
6、采用常规的钢丝作业下堵头、打压坐封方式。成功率低,耗时长。下入井下安全阀及控制管缆,工序复杂,耗时长,作业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流动头、电缆桥、悬挂器、单次循环阀、破裂盘式循环阀、封隔器、以及电潜泵组件;其中,
所述悬挂器为可调长度悬挂器,所述悬挂器的上部通过油管与所述电缆桥连接,所述悬挂器为纺锤形,所述悬挂器具有用于油气流通的油气通道和用于电缆穿越的电缆通道。
在本发明所述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所述电缆桥为可解脱和回接式电缆桥,所述电缆桥为纺锤形,所述电缆桥具有用于油气流通的油气通道和用于电缆穿越的电缆通道。
在本发明所述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所述封隔器为可重复坐封封隔器。
在本发明所述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所述封隔器为插管式液压封隔器。
在本发明所述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所述电潜泵组件包括电泵、电机、以及串联保护器。
在本发明所述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所述机采测试管串还包括泵工况监测组件,所述泵工控监测组件连接在电机的下方。
在本发明所述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所述机采测试管串还包括压力计托筒,所述压力计托筒套设在所述机采测试管串的最下端。
实施本发明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可以在浮式钻井装置上实现机采测试,利用该机采测试管串,可以更好的对海上油田进行评价和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浮式钻井装置使用的机采测试管串中电缆桥和悬挂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39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公害双级油水分离柴油滤清器
- 下一篇:单臂导纱装置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