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Pv6地址的结构、分配及溯源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3635.3 | 申请日: | 200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0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何宝宏;马军锋;刘述;赵锋;田辉;曹蓟光;徐贵宝;蒋晓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王光辉 |
地址: | 1000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pv6 地址 结构 分配 溯源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Pv6网络,特别是涉及一种IPv6地址的结构、分配方法 及装置、以及溯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网络相比,无连接的IP分组网络在网 络溯源方面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IP分组网络在报文的转发过 程中,只检查目的地址,依据目的地址转发,而不去检验源地址是不是发 送者的真实IP地址。主机通常是通过动态方式获得IP地址,相同的IP地 址可能会分配给不同的主机终端,因此无法将IP地址与主机进行静态绑 定。
上述原因导致在IP网络中存在大量的DDoS攻击(Distribution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垃圾邮件泛滥等现象。因此需要对现 有的IP网络技术进行改造,使得网络具有溯源能力,能够追溯到DDoS 攻击或是垃圾邮件等有害信息的源头,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与IPv4网络相比,尽管IPv6网络能够提供一个更大的地址空间,可 以为每一个终端分配一个IPv6地址。但实际上,当终端附连的网络发生 变化时,网络前缀通常也跟着变化,这样如果采用静态的地址分配方式, 就需要通过移动IP技术来解决终端的漫游问题。考虑到实现上的复杂度, 以及网络切换、转发效率等因素,大规模的部署移动IP是不可行的。而 且,在运营商的商业运营中,都是通过动态地址分配机制来为主机分配地 址,并与计费系统进行关联。
在RFC4291中,定义了三种类型的IPv6地址,即单播地址、组播地 址和任意播地址。IPv6的地址结构可以分为子网前缀和接口标识两部分, 如图1所示,其中子网前缀用于标识所连接的网络,而接口标识用于标识 链路上的某一接口。
对于大多数应用而言,主机都是采用单播地址来进行通信的,其地址 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全局路由前缀、子网标识和接口标识。其中前64 位(全局路由前缀+子网标识)是由连接的网络决定的,而后64位(接口 标识)可以自动生成。
目前主机IPv6地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静态配置模式, 一种是动态配置模式,而动态配置模式又可以分为无状态的地址自动配置 和有状态的地址自动配置。在RFC4291中建议,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方式下,接口标识可以通过EUI64(IEEE定义的一种基于64位的扩展惟 一标示符)转换算法得到,即由48位MAC地址转换生成。采用有状态地 址自动配置方式下,IPv6地址(包括接口标识)是由DHCP服务器分配 的,接口标识中并未明确包含主机用户的标识信息。
因此,需要在采用有状态自动配置方式时建立一种IPv6地址网络溯 源机制,包括IPv6地址的分配和对IPv6源地址的溯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内嵌用 户身份信息的IPv6编址方案以及地址分配方法和装置,以及与该分配方 法对应的IPv6网络源地址的溯源方法及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IPv6地址结构,包括网络前 缀和接口标识,所述网络前缀由主机所连网络决定,所述接口标识是对记 录用户标识信息的比特位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得到的;
并且,所述网络前缀或所述接口标识中还包括用于标识采用的加密算 法、用户标识信息类别等信息的预定比特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用户标识信息是具有唯一性、可根据 其确定主机用户信息的信息。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IPv6地址分配方法,包括:
步骤1:DHCP中继代理接收主机发送的请求信息,并通过AAA服 务器获取与所述主机相关的用户标识信息,然后将所述请求信息以及所述 用户标识信息发送到DHCP服务器;
步骤2:所述DHCP服务器采用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模式为所述主机 分配IPv6地址,其中,所述IPv6地址由网络前缀和接口标识组成:
所述网络前缀由DHCP服务器根据主机所连网络为主机分配;
所述接口标识用于记录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生成接口标识时对记录所 述用户标识信息的比特位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
使用所述网络前缀或所述接口标识中的预定比特位来标识采用的加 密算法、用户信息类别等信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还包括步骤:在网络边界路由器上启用反 向路径检查功能,或在边界路由器上启用动态ACL机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36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