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近终成形方法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37260.X | 申请日: | 2009-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刘雪峰;高小丽;王璞;谢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P17/00 | 分类号: | B23P17/00;B23K20/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层状 复合材料 零部件 成形 方法 装置 | ||
1.一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近终成形的装置,其特征是不需要顶杆,装置包括:组 合压头、成形模具、活动垫块(11)、导向与支撑组件四部分;组合压头包括上垫块(2)、上 模板(4)、上凸模垫板(16);成形模具包括上凸模固定板(5)、上凸模(6)、下凸模(12)、 型腔(7)、预应力圈(8);导向与支撑组件包括下模座(10)、四个导柱(14);所述的上垫 块(2)通过三个A螺钉(1)固定在上模板(4)上,保证导柱(14)伸出时有足够的空间; 所述的上凸模固定板(5)和上凸模垫板(16)通过三个B螺钉(3)与上模板(4)连接, 并通过两个定位销(15)定位;所述的上凸模(6)通过凸肩的方式安装在上凸模固定板(5) 上;所述的下凸模(12)每次成形前从上方装入型腔(7),顶件过程中与工件(13)一同被 顶出;所述的型腔(7)用热镶的方法固定在预应力圈(8)上,形成预应力结构,提高型腔 (7)的承载能力;所述的活动垫块(11)在冷压成形过程中垫在型腔(7)下面,起支撑作 用,顶件开始前退出,保证型腔(7)下方留出所需空间;所述的四个导柱(14)固定在预应 力圈(8)上,与上模板(4)上的四个导柱孔进行配合导向,保证组合压头向下运动整个过 程的平稳;所述的下模座(10)分左右两块,分别通过两个C螺钉(9)与预应力圈(8)连 接,起支撑作用。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近终成形的装置,其特征是成形装置 的工作过程为:
冷压成形过程:将活动垫块(11)垫在型腔(7)的下面,将下凸模(12)从上方装入型 腔(7),将上下重叠的待复合的坯料(13)放在型腔中,将组合压头通过上模板(4)上的导 柱孔与导柱(14)配合,开动压力机,使组合压头下行,由均匀分布的四根导柱(14)进行 导向,随着组合压头的下行,上凸模(6)进入型腔(7)并对坯料(13)进行冷压成形,获 得尺寸精度高、界面结合好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
顶件过程:成形过程完成后,将压力机卸载,完全退出模具下部的活动垫块(11),使得 型腔(7)的下方留出所需的空间;控制压力机,使组合压头继续下行,上凸模(6)推着铜/ 银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以及下凸模(12)离开型腔(7),当铜/银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完全脱 离型腔(7)时,控制压力机停机,一个循环结束,为下一次冷压成形做准备。
3.一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近终成形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终成形装置, 其特征是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1∶1~1∶100的层厚比要求,机加工分别制备所需尺寸的待复合的金属板坯;
(2)对上述板坯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260~550℃、保温时间为30~60min;
(3)用钢刷对退火后的板坯待复合表面进行处理;
(4)将待复合的金属板坯上下重叠装入成形装置的模具内,以压下速率为0.1~2mm/min 进行冷压成形,直至金属充满成形装置的模具型腔,即成形获得尺寸精度高、界面结合好的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所述的待复合的金属为纯金、纯银、纯铜、纯铝、金合金、银合 金、铜合金、铝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726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铸坯翻转分坯装置
- 下一篇:烟气处理装置的喷吹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