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7094.3 | 申请日: | 200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5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王利军;刘俊岐;李路;张全德;陆全勇;高瑜;刘峰奇;王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5/343 | 分类号: | H01S5/343;H01S5/22;H01S5/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锥形 光子 晶体 量子 级联 激光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
一衬底;
一下波导层,该下波导层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在衬底之上;
一量子级联有源区,该有源区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在下波导层之上;
一上波导层,该上波导层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在有源区之上;
一上包层,该上包层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在上波导层之上;
一上覆盖层,该上覆盖层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在上包层之上;
一欧姆接触层,该欧姆接触层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在上覆盖层之上;
一光子晶体波导结构,该光子晶体波导结构制作于上覆盖层和欧姆接触层之中;
一双沟脊型波导结构,通过湿法腐蚀或干法刻蚀工艺欧姆接触层而形成,该双沟脊型波导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均匀脊宽的主控振荡区,一部分是锥形增益放大区;
一电绝缘层,该电绝缘层沉积在欧姆接触层之上,覆盖整个双沟脊型波导结构,在覆盖有绝缘层的脊台中心部位留出电注入窗口;
一正面电极,制作于电绝缘层之上;
一背面电极,制作于衬底背面;
一锥形增益放大区前腔面蒸镀的介质增透膜;
一均匀脊后腔面蒸镀的金属高反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波导层为低掺杂的InGaAs层,低掺杂的InGaAs下波导层具有较高的折射率,根据模式理论,高折射率材料能够对光起到更高的限制作用,提高有源区的光场限制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级联有源区包括由InGaAs/InAlAs材料组成的多耦合量子阱重复结构,每个周期都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以提供载流子注入的注入区,另一部分是用于实现载流子子带间跃迁光辐射的有源区,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单极载流子的注入、子带间跃迁、辐射光子、激射波长在所设计的要求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波导层为低掺杂的InGaAs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包层为低掺杂的InP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覆盖层为高掺杂的InP层,用来提供载流子注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欧姆接触层为高掺杂的InP层,用于与金属Ti/Au电极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提供电注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沟脊型波导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具有均匀脊宽的主控振荡区,脊宽为10μm至20μm,长度为500μm至1000μm;一部分是具有一定发散角的锥形增益放大区,脊型台面的腐蚀深度到达有源区之下,为有源区提供侧壁陡直的横向波导结构,深度为7μm至8μm,锥形区域的长度为1000μm至1500μm,锥形发散角为1°至4°,双沟的宽度为5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子晶体波导结构位于上覆盖层和欧姆接触层之中,该光子晶体波导结构为一维光子晶体,或者为二维光子晶体,一维光子晶体的情况即为光栅,光栅周期根据Bragg公式Λ=λ/2neff来确定,其中,λ为激光器激射波长,neff为器件有效折射率;二维光子晶体为圆孔形点阵,圆孔直径为400至600nm,二维点阵为正方点阵,或者为六方点阵,光子晶体的深度为450nm至550n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的锥形光子晶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层为二氧化硅或者氮化硅薄膜材料,电绝缘层覆盖整个双沟脊型波导结构表面,在双沟脊型波导结构的中间部位留出电注入窗口,窗口宽度根据脊宽而定,要比脊宽略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70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