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31641.7 | 申请日: | 2009-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0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屠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屠伟平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1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茶叶杀青炒制结束后,能够迅速从高温炒锅内分离出全部茶叶成品,且具有防高温伤害、加工效率显著提高的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加工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涉及以下的几个重点步骤:搅拌(也称杀青),是利用高温使水分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散发,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所需的水分,保持叶细胞的本色;揉捻,杀青过的茶青,要经过揉捻,把叶细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样子。因为不揉破叶细胞,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也不容易保存。揉捻的轻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风味,轻轻一揉便罢的茶,茶性显得比较味淡,反复揉的茶,茶性会变得味浓,可多次冲泡仍味浓香醇。
以上的过程,对操作人员熟练度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步骤对人工操作要求都不同。因此能熟练操作整个过程的人不多,直接导致了茶叶生产效率低。此外,由于炒制完毕的炒锅温度普遍较高,为把茶叶尽快取出进行后续筛选、分离的作业,杀青、揉捻制程中炒锅的温度相当高,操作人员常常会有被烫伤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炒 茶设备的锅体结构,能够实现炒锅快速倾倒出炒制完毕的茶叶。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水平装置于炒茶设备支架的中腰上,并与支架前侧相铰接,所述炒锅为顶部敞口的半封闭式圆柱形锅体,锅底面为圆底平面状,其特征在于:同向于炒茶设备的正前方向,所述炒锅的环形壁面底部开设有一个能够开启及闭合的活动门。
进一步地,前述的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其中该活动门为槽体划插式的封闭门体;或为双门或单门外开式的封闭门体。
本发明的锅体结构应用后的优点体现在:通过炒锅环形壁面前侧底部开设的一个活动门,再结合炒锅朝前侧一定角度的翻转,能够实现茶叶杀青制程后快速取出茶叶,同时避免人员烫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炒茶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传统炒茶制作工艺效率低下,且易造成操作人员烫伤的不良状况,本发明设计并提供了一种炒茶设备的锅体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所示可以看到,该炒茶设备包括支架1、设于支架1中部的炒锅2、出火口31位于炒锅2底部的加热炉3、固定接设于支架1上的电气控制单元4,以及一个自电气控制单元4向炒锅2延设并悬浮于炒锅内的揉捻器5,该电气控制单元 4包含定时器、转速控制器及电机,该炒茶机的揉捻器5与电气控制单元4的电机以连接杆6相接,且该连接杆6的一段为软轴61。
特别地,上述炒茶设备的炒锅,同向于炒茶设备的正前方向,其环形壁面底部开设有一个活动门,该活动门既可以是槽体划插式的封闭门体23a(如图2所示);也可以是双门或单门外开式的封闭门体23b(如图3所示)。此外,无论什么形式的活动门,为便于作业人员开启或关闭,分别设有隔热性能优异的门把手231。
上述圆形的炒锅2底面固设于一矩形底板之上,底板的前侧边缘于支架相铰接,装接所用的铰链7数量为两个,呈对称分布设置于底板前侧边缘的左右两侧;而炒锅底面及底板的其它部分空置于支架的水平网面上,并且该炒锅还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翻转炒锅的隔热把手。其中该隔热把手设置的位置相对自由;例如,如图1中所示设于炒锅后侧顶部的隔热把手22、或设于炒锅旁侧的隔热把手21。上述隔热把手具有耐高温特性,可以是聚酯橡胶把手、可以是木把手,也可以是表面裹布的把手
上述炒茶设备在完成炒茶作业后,无需等待炒锅冷却,即可手动操控隔热把手将炒锅绕铰链翻转一定角度,然后籍由普通的勺或锅铲的引导,即可将茶叶从活动门全部倾倒出来,便于反复进行茶叶炒制,增加炒茶的制程速率。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炒茶设备,在实现茶叶自动炒制的同时,能够实现茶叶杀青制程后快速取出茶叶,避免人员烫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屠伟平,未经屠伟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16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