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1034.0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车春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开发区星火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L9/10 | 分类号: | C10L9/10;C10L10/04;C10L10/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添加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占能源消费总 量的75%以上。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燃煤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致使我国单位能 耗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严重影响了我国煤炭的有效利用率。另外,在开发、应用过 程中尤其是煤炭燃烧生热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致使 我国环境质量下降,不少地区酸雨面积持续扩大。环境保护已被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工业煤锅炉烟尘和SO2排放的控制已列入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议事日程。燃煤添 加剂正符合国家的环保节能政策,我国是产煤耗煤大国,每年煤炭消耗量大约为6亿 吨,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在燃煤行业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倡和推行使用 洁煤,不论工业和民用,逐步取消烧原煤,已势在必行。实现烧洁煤第一要有先进、 适用的机械设备;第二要有科学合理的燃煤添加剂配方。目前所使用的燃煤添加剂虽 多能起到节能助燃的作用,但仍存在添加剂用量大、不溶于水、燃煤燃烧后的产物易 结焦处理困难、节能助燃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而其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目前燃煤添加剂的推广应用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既能达到节 能助燃的效果、又能使燃煤燃烧后的产物不产生结焦易于清除、且能有效降低对环境 污染的燃煤添加剂,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燃煤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燃煤添加剂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煤渣改良剂 5~13份;
助燃剂 6~19份;
固硫剂 10~25份;
催化剂 4~10份;
其中,所述煤渣改良剂由氯化镁和硫酸钠组成;所述助燃剂由硝酸钾、高锰酸钾 和氯酸钠组成;所述固硫剂由乙醇胺、异丙醇胺和氢氧化钙组成;所述催化剂为硝酸 铈。
本发明的燃煤添加剂中,优选的各原料的重量组成如下:
所述煤渣改良剂重量组成为:
氯化镁 2~5份
硫酸钠 3~8份;
所述助燃剂优选的重量组成为:
硝酸钾 3~6份
高锰酸钾 1~5份
氯酸钠 2~8份;
所述固硫剂优选的重量组成为:
乙醇胺 4~8份
异丙醇胺 3~7份
氢氧化钙 3~10份。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煤渣改良剂氯化镁和硫酸钠能够使燃煤燃烧后生成容易脱落 的熔融物,随烟气排走,遗留下许多微小的空隙,使结焦变酥易于清除,有效防止了 锅炉结焦。助燃剂采用硝酸钾、高锰酸钾、氯酸钠混合使用,可以实现不同温度下分 解助燃。所用固硫剂是采用以烷基醇胺化合物和氢氧化钙协同使用的方式,不仅能脱 除酸性气体H2S,同时对脱除煤中的有机硫效果更佳。煤渣改良剂、助燃剂和固硫剂 的复配使用不产生一般地原料混配问题,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本发明的添加剂的制备方法是在常温常压下,将以上物料按照配比量经破碎过60 目筛并混合溶于8~20倍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形成溶液即可。
本发明的添加剂的使用添加量以燃煤重量为基准,添加量为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添加剂兼有催化助燃、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保持设备清洁三重作用;
(2)添加本发明添加剂能使燃烧火焰温度提高160℃以上,煤燃烧效率提高12%以 上,降低炉渣含碳量16%以上,降低SO2排放量15%~60%,节煤率15%~25%;
(3)本发明添加剂混配方便,添加量小,工艺成本低。
(4)使用方法简单,无需其他设备,既可利用已有装置的喷流装置与煤粉一起喷入, 也可在传送带输送燃料过程中以喷洒的方式加入,可广泛应用于煤粉炉、链条炉和循 环流化床等各种燃煤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所用原料的重量组成如下:
氯化镁 2份;
硫酸钠 3份;
硝酸钾 3份;
高锰酸钾 1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开发区星火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济南开发区星火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10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