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水溶性缓蚀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1002.0 | 申请日: | 200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9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雷步增;张其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F11/167 | 分类号: | C23F11/167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立晓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水溶性 缓蚀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缓蚀剂,特别涉及一种一级反渗透除盐水和蒸汽冷凝水在高温使用中的金属缓蚀剂,属于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作为主要的设备材料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的研究日趋广泛,解决金属材料腐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应用缓蚀剂来对金属进行保护。
目前,一级反渗透除盐水和蒸汽冷凝水由于其钙、镁及碱度低不易结垢,在节约用水方面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其腐蚀性强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再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中的溶解氧的扩散加快,造成金属腐蚀速度急剧增加,在80℃时腐蚀速度高达3.6mm/a,是目前国家标准的48倍。腐蚀限制了一级反渗透除盐水和蒸汽冷凝水在节约用水方面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一级反渗透除盐水和蒸汽冷凝水在高温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有人在水中添加大量的致癌物亚硝酸钠和稀有的钼酸盐,来保护金属设备,避免腐蚀。亚硝酸钠缓蚀效果虽然很好,但由于其毒性和排放引起的污染问题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钼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物资,国家对稀有金属生产和出口加强管理,致使钼价暴涨,使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该种缓蚀剂可以解决一级反渗透除盐水和蒸汽冷凝水在高温使用中腐蚀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由下面重量份比的物质组成:
(1)酸:10~40份;
(2)碱:10~40份;
(3)水:20~60份;
(4)有机胺:10~40份;
(5)芳香族唑类:1~10份。
所述的酸为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A)、磷酸、氨基磺酸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碱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所述的水包括天然水、去离子水、蒸馏水;
所述的有机胺为十六胺、吗啉、三乙烯二胺、三乙醇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芳香族唑类为巯基苯并噻唑、苯并三唑、甲基苯并三唑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上述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比例准确称取酸、碱、水、有机胺、芳香族唑类;
(2)将酸搅拌加热并和有机胺混合;
(3)向上述混合物加入碱和部分水(总水量的50%),搅拌均匀;
(4)向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投入芳香族唑类搅拌均匀;
(5)加入剩余的水(总水量的50%),过滤,成品包装。
产品相对密度1.17,1%溶液pH 8~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可以解决一级反渗透除盐水和蒸汽冷凝水在高温使用中腐蚀问题,替代致癌物亚硝酸钠和稀有的钼酸盐,达到《GB50050-2007》标准规定的碳钢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度应小于0.075mm/a的水平,缓蚀效果好,无污染,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由下面重量份比的物质组成:
(1)酸:羟基乙叉二膦酸40份;
(2)碱:氢氧化钾40份;
(3)水:去离子水60份;
(4)有机胺:十六胺30份;
(5)芳香族唑类:巯基苯并噻唑8份。
上述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比例准确称取酸、碱、水、有机胺、芳香族唑类;
(2)将酸搅拌加热并和有机胺混合;
(3)向上述混合物加入碱和部分水(总水量的50%),搅拌均匀;
(4)向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投入芳香族唑类搅拌均匀;
(5)加入剩余的水(总水量的50%),过滤,成品包装。
实施例2
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由下面重量份比的物质组成:
(1)酸:磷酸10份、氨基磺酸10份;
(2)碱:氢氧化钠20份;
(3)水:天然水40份;
(4)有机胺:吗啉10份、三乙烯二胺20份;
(5)芳香族唑类:苯并三唑1份。
上述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高温水溶性缓蚀剂,由下面重量份比的物质组成:
(1)酸:磷酸10份;
(2)碱:氢氧化钠10份;
(3)水:蒸馏水20份;
(4)有机胺:三乙醇胺1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师范大学,未经山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10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