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喷发剂式自动灭火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30392.X | 申请日: | 2009-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韬;许法山;陈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环绿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5/00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蔡绍强 |
| 地址: | 2554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喷发 自动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灭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轿车、吉普车、微型车、轻型客车、轻型载 货汽车及小型专用汽车等小型汽车发动机舱用的一种车用喷发剂式自动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轿车等小型汽车发动机舱,空间狭小(大致不超过2m3),油路、电路集中,极易发生火 灾,而且容易快速漫延,甚至引发油箱爆炸,易造成车辆自燃,甚至人员伤亡。据统计汽车 自燃80%从发动机舱燃起,该领域的消防灭火是世界性的难题。
国内外现有的灭火剂如水、水喷雾、泡沫、二氧化碳、卤代烷(1211、1301)、烟烙尽IG541、 七氟丙烷FM200、热气溶胶、普通干粉等,现有的灭火器材,均无法直接适用于小型汽车发 动机舱这一特定环境。
例如,水或水喷雾由于所需装置体积较大,重量大,需要布置管线,喷口,所以无法在 小型汽车上安装使用。
泡沫灭火系统设备庞大,而且只能用于覆盖灭火,不能用于全淹没灭火,所以无法在小 型汽车上安装使用。
卤代烷(哈龙灭火剂),由于哈龙破坏大气臭氧层,根据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及我国《淘汰哈龙战略》,到2010年1月1日完全停止使用。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通常采用高压或低压储存,高压系统需要的瓶组多,储瓶占用面积大, 对环境温度要求严格,而低压系统则需要外设制冷设备,造价更高;对输送管道的安装和维护 要求严格,后期维护费用大,所以无法在小型汽车上安装使用。
烟烙尽IG541喷放时噪声大,存储瓶多,存储压力在常温下为15MPa,喷射时喷口的 最低压力为2.24MPa。高压增加了危险性,也相对容易泄漏,对材料及维护水平要求高,因 此不宜在小型汽车上安装使用。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在火灾现场裂解氢氟酸,对保护物有强烈的酸腐蚀作用,是强烈的致 癌物质,而且设备庞大,连接要求精度高,易泄压,不适宜在颠簸的环境中使用。所以无法 在小型汽车上安装使用。
热气溶胶灭火速度慢(21S),气溶胶喷射物和灭火分解物对设备有腐蚀,并易导电,引 起电子设备损坏。而且它本身就是火源,也不宜应用于车舱内有油气的应用环境。
普通干粉全淹没应用最低灭火浓度为650g/m3,灭火剂需用量大,造成设备庞大;普通干 粉粒径在15μm~75μm之间,90%粒径在40μm左右,粒径大,质量大,释放后大部分干粉 很快落于地面,只有少数的干粉向空间扩散,灭火效果差。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或手提式泡沫灭火器,本身灭火能力有限,而且受操作人员的操作水 平制约,反应时间长,根本来不及扑救,无法实现自动灭火。
近几年出现的燃气型普通型ABC干粉自动灭火装置,由于受普通干粉灭火能力的限制, 要么体积过大无法安装;要么达不到灭火能力。此类灭火装置喷发时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容易对车辆造成损害,一具碗状500g的车用灭火装置启动的响声类似于一颗手榴弹爆炸时的 响声,巨大的响声会对司乘人员造成潜在的危害。
现有技术中,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620156344.2《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和行李舱用一体化 多腔体自动多次灭火器》提出了贮气式(压缩惰性气体)驱动的超细粉体灭火剂(装填量0.5~ 1kg)的技术方案,从其附图4可知,其适用范围是大型汽车。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620156408.9《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和行李舱用自动灭火器》也提出 了贮气式(压缩惰性气体)驱动的冷气溶胶粉体灭火器的构想,从其“行李舱”的描述,也 可推断适用于大型汽车。
贮压式装置本身就容易泄压,在经常来回颠簸、温度变化剧烈的车辆发动机舱内更难以 保证不泄压,贮压式装置安装在发动机舱内不太合理。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缺乏合适的适用于小型汽车发动机舱用的车载灭火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轿车等小型车辆发动机舱提供一种车用喷发剂式自动灭火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研制一种车用喷发剂式自动灭火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的装置由筒体,超细干粉喷发组件和喷发剂盒组件构成,经卡箍将装置立式或卧式 安装在小型汽车的发动机舱内;
所述的筒体两端分别设置上盖和下盖;
(1)立式安装的超细干粉喷发组件设置为连接筒体上口的喷口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环绿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环绿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03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