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C轧机非对称弯辊非对称横移板形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27863.1 | 申请日: | 2009-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彭艳;刘宏民;段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B37/28 | 分类号: | B21B37/28 |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13102 | 代理人: | 鄂长林 |
| 地址: | 06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hc 轧机 对称 弯辊非 横移板形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连轧机板形控制领域,涉及一种HC轧机非对称弯辊非对称横移板形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轧后带材的板形除了与来料板形及其塑性变形规律有关外,与辊系的弹性变形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板带轧制过程中,轧件的出口端面形状恰好就是负载辊缝的形状。因此辊系模型的建立对板形和板凸度控制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板带通常是在对称条件下轧制成的[1,2](〔1〕彭艳:基于条元法的HC轧机冷轧机板形预设定控制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博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2000;〔2〕刘玉礼:HC轧机板形控制机能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1986),但由于来料凸度可能不对称以及轧机本身控制性能的不同,轧后易于产生复合浪形。然而,板带轧制的分析通常都是在对称轧制条件下进行的,辊系模型的建立也是在弯辊力和中间辊横移量对称的条件下建立的,传统的对称轧制板形控制模式已不适应板形控制技术发展的需要,而非对称轧制板形控制方法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HC轧机在板形控制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对称轧制板形控制模式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HC轧机非对称弯辊非对称横移板形控制方法,本发明以分割模型影响函数法和条元变分法为基础,开发了六辊HC轧机非对称轧制完整的板形分析数学模型,该发明对于提高HC轧机非对称轧制的板形板凸度控制质量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HC轧机非对称弯辊非对称横移板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由计算机系统执行的步骤:
(a)收集HC轧机和带钢的设备及工艺参数:
包括支承辊、中间辊和工作辊的辊身长度lb、lm和lw及轧辊直径Db、Dm和Dw,支承辊传动侧与操作侧压下油缸间距A3,支承辊、中间辊和工作辊正负弯辊、传动侧与操作侧弯辊液压缸中心距L3、L2和L1,支承辊、中间辊和工作辊传动侧与操作侧弯辊力Fbl和Fbr、Fml和Fmr、Fwl和Fwr,带钢宽度B,屈服极限δs,带钢弹性模量Es和泊松比vs;
(b)辊系及轧件单元离散化:
沿全辊身长自左向右编排单元序号,将其等分为m份,单元宽度Δyi,以左压下支点处为原点,各单元中点的横坐标为yi(i=1,2,3......m)。随着中间辊横位置的不同,中间辊辊身端部与支承辊、工作辊及轧件边部的相对位置有4种不同情况(如图1),以中间辊的初始位置(δ=0时)即以过工作辊辊身中点处垂线为对称轴,δ正负以中间辊横移方向左负右正为标准,作用在轧辊上的载荷亦按相同单元离散化,单位宽度轧制力离散为pi(i=1,2......m),支承辊和中间辊单位宽度辊间压力离散为qmbi(i=1,2,3......m),工作辊和中间辊单位宽度辊间压力离散为qwmi(i=1,2,3......m)。轧件变形、轧辊挠度和弹性压扁也按相同单元离散化;
(c)计算前张应力横向分布值与单位宽度轧制压力,计算流程见图2,包括以下由计算机系统执行的步骤:
c1)给定初始参数h0i、h1i、hij、Δhi、l0i;
c2)计算条元上出口横向位移ui及其导数u′i;
c3)计算条元上前张应力横向分布值σ1i、后张应力横向分布值σ0i;
c4)计算单位宽度轧制力pl(y)。
(d)根据HC轧机非对称轧制受力模型(如图3),设定非对称轧制时支承辊、中间辊和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包括以下内容:
d1)支承辊左右弯辊力的弯曲影响系数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7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