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随身碟及随身碟的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5653.9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1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郑力荣;张宏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C7/24 | 分类号: | G11C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随身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存装置及储存装置的控制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随身碟及随身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记忆体技术的发展,小小的随身碟即可储存大量的数字数据。并且随身碟携具有“携带方便”、“共享性高”及“不需外加光驱等读取装置”的优点,使得随身碟广泛地被现代人用来储存相片、文件等数据。
虽然数据可以很方便地储存于随身碟内,但也容易遭到窃取。一旦有心人士取得了随身碟,只需将随身碟连接于计算机,均可轻易地窃取其内部数据。因此,如何研发一保护机制以保障随身碟的数据安全,实为目前业界努力的一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身碟及随身碟的控制方法,其利用指纹感应的方式来保障随身碟的数据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随身碟。随身碟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电路板、一连接端口、一指纹感应器、一记忆体、一对比单元及一马达。连接端口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指纹感应器用以感应一输入指纹。记忆体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对比单元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对比单元用以对比输入指纹是否符合一预设指纹。其中,若输入指纹符合预设指纹,则马达推出连接端口于壳体之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随身碟的控制方法。随身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感应一输入指纹。对比输入指纹是否符合一预设指纹。若输入指纹符合预设指纹,则推出一连接端口于一壳体之外。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本发明所揭露的随身碟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当使用者的输入指纹通过感应时,连接端口立即推出于壳体之外,使得使用者可以利用已推出的连接端口来连接计算机。
第二、当使用者的输入指纹通过感应时,开关单元立即开启记忆体的电性功能,使得使用者可以对记忆体存取数据。
第三、当使用者的输入指纹无法通过感应时,连接端口立即收回于壳体之内,使得使用者无法利用已收回的连接端口来连接计算机。
第四、当使用者的输入指纹无法通过感应时,开关单元立即关闭记忆体的电性功能,使得使用者无法对记忆体存取数据。
第五、指纹感应器及第一电路板之间是采用软性电路板来连接。软性电路板可以随着电路板移动的位置而形变,使得指纹感应器与第一电路板之间的信号通道可以保持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随身碟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随身碟的连接端口收回于壳体之内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随身碟的连接端口被推出于壳体之外的侧视图;以及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随身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随身碟
110:壳体
110a:第一开口
110b:第二开口
120:指纹感应器
121:第二电路板
122:软性电路板
123:软板连接器
130:第一电路板
131:承载板
140:记忆体
150:连接端口
160:对比单元
170:马达
180:齿轮组件
181:齿轮
182:齿条
190:开关单元
191:电池
S101~S106:流程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提出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图式是省略不必要的组件,以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请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随身碟100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随身碟100包括一壳体110(绘示于图2~图3)、一第一电路板130、一第二电路板121、一软板连接123、一软性电路板122、一连接端150、一记忆体140、一指纹感应器120、一对比单元160、一开关单元190、一电池191、一承载板131、一齿轮组件180及一马达170。壳体110包覆各项组件,但为了清楚说明随身碟100内部的构造,壳体110未绘示于图1上,而是绘示于图2~图3。
软板连接器123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软性电路板122连接软板连接器123及第二电路板121。连接端口150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用以传输各种数据,例如是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端口(Universal Serial Bus Port,USBPor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56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体抛光机
- 下一篇:晶圆研磨定位环以及化学机械研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