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流负载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5037.3 | 申请日: | 2009-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1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小西康允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K17/94 | 分类号: | H03K17/9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钱大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 负载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流负载驱动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作为通过非接触式传感 器等的检测输出来驱动电流负载(外部负载)的检测装置等使用的电流负载 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两线式和三线式)
例如在自动化工程设备等中,为了监视其各种工具的动作和状态而具备 检测装置,在传感器检测出各种工具的异常等时从检测装置对工程设备等的 外部负载输出信号。
在通过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驱动电流负载的检测装置(电流负载驱动装 置)中,有包括电源端子、输出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三线式的装置,还有因 电源端子和输出端子被共用而具有电源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两线式的装置。
三线式的检测装置构成为,包括电源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在电 源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连接电源,在输出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连接外部负载。 此外,两线式的检测装置共用电源端子和输出端子,在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 之间串联连接电源和外部负载。
在两线式的检测装置中,外部负载与检测装置串联连接,因此具有节省 布线的优点。尤其,在外部负载或电源处于远离检测装置的位置时,该节省 布线的优点较大。另一方面,在两线式中,由于在外部负载和检测装置中分 开消耗电源电压,因此在消耗电流大的外部负载时,因其压降而导致检测装 置本身无法获得用于正常动作的电压。从而,在两线式的检测装置中,需要 控制输出电流以使外部负载的驱动电流不会过大,用途被限定。因此,在以 往,除了两线式的检测装置,还需要三线式的检测装置。
但是,在分别提供两线式的检测装置和三线式的检测装置时,由于品种 增加,结果,存在检测装置的成本上升的问题。因此,要求能够与驱动电路 不同的两线式和三线式两者对应的检测装置。
(两线/三线共用式)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与两线式以及三线式的任意一个都能够对应 的检测装置。图1是表示该检测装置的方框图,标号1是检测器,2是输出 电路,3是电源端子,4是输出端子,5是接地端子,6是两线/三线切换部件, 6a是输入端子,6b是三线侧输出端子,6c是两线侧输出端子,6d是切换端 子,7是电流放大部件,8是输出驱动器部件,9是基准电压生成部件,10是 电流设定部件,11是传感器,12是电阻,13是比较器。
在该检测装置中,在作为两线式使用的情况下,若断开两线/三线切换部 件6的切换端子6d,则与其联动,三线侧输出端子6b将会断开,两线侧输 出端子6c将会闭合。然后,将电源端子3和输出端子4短路连接,将外部负 载和电源串联地连接到电源端子3(输出端子4)和接地端子5之间。若断开 切换端子6d,则输入端子6a将会被连接到两线侧输出端子6c,从而电流设 定部件10成为有效,因此电流设定部件10调整对电流放大部件7提供的电 流,使得电源端子3的输入电压Vcc不会低于从基准电压生成部件9输出的 基准电压Vref,并由此来抑制外部负载的压降从而维持检测装置正常动作的 电压。
此外,在作为三线式使用的情况下,若闭合两线/三线切换部件6的切换 端子6d,则与其联动地三线侧输出端子6b将会闭合,两线侧输出端子6c将 会断开。然后,在电源端子3和接地端子5之间连接电源,在输出端子4和 接地端子5之间连接外部负载。
这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检测装置中,具有用于设定是作为两线式 来使用还是作为三线式来使用的两线/三线切换部件6,在作为两线式使用的 情况下,必须手动地将切换端子6d切换为断开,在作为三线式使用的情况下, 必须手动地将切换端子6d切换为闭合。因此,存在因为人为的设定失误而导 致切换端子6d的设定与外部负载以及电源被连接的方式不一致,检测装置无 法正常动作的顾虑。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880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电源和外 部负载的连接方法而自动地切换到两线式和三线式的电路的电流负载驱动装 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50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