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输线驱动器及驱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24505.5 | 申请日: | 2009-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5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廖书谅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H03F3/50;H03F3/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线 驱动器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驱动器,特别是关于一种传输线驱动器及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传输线驱动器(Line driver)为一个电压缓冲器,其利用输出电流来驱动负载电阻,阻抗匹配的电阻值会因为所驱动的缆线长度、工作环境或者其它的外在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化。此外,传输线驱动器来必须维持较大的输出电压(output swing)、较高的线性度(linearity)、较好的功率效益(power efficiency)与传输线的阻抗匹配等等达到有效驱动的目的。
传统的传输线驱动方式有两种:电压源驱动与电流源驱动。其中,电流源驱动的技术是利用电流信号来推动传输线的负载阻抗RL,以产生足够大的输出电压的振幅,使传输线能传送信号。
请参考图1,其为电流源驱动的传输线驱动器100的电路图,其中包含有:放大器101、电流源102、晶体管103、阻抗匹配电阻Rs(Impedance matchingresistor)、负载电阻RL(Loading resistor)、反馈电阻Rf(Feedback resistor)等。其中,反馈电阻Rf耦接于电流源102;晶体管103,一端耦接于电路电压源VDD,另一端则耦接于反馈电阻Rf的另一端;放大器101的一输入端耦接于反馈电阻Rf与电流源102,一输出端耦接于晶体管103的栅极;阻抗匹配电阻Rs则耦接于反馈电阻Rf与负载电阻RL之间。其中,阻抗匹配电阻Rs理论上要能与负载电阻RL匹配,否则将容易产生信号反射与耗能的问题。需注意的是,电流源102为一内部电流源,是由对一内部电阻提供一电压所产生。
图1的电路,在实际的生产制造时会因IC制造时的制程漂移(processvariation)而发生问题。由于在IC制造的过程中,一般电阻的制程会有20%的漂移可能,而此漂移会导致传输线驱动器的阻抗匹配电阻产生相应的漂移,因此,将会导致输出电压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动。也就是,因制程的漂移,将产生反馈电阻Rf与阻抗匹配电阻Rs的值与设计的值不同,进而导致1.输出阻抗变动;2.输出电压不稳等问题。
请参考图2,其为电流源驱动的传输线驱动器200的电路图,其中包含有:放大器101、电流源102、晶体管103、可调式阻抗匹配电阻Rs(Calibrationimpedance matching resistor)、负载电阻RL(Loading resistor)、反馈电阻Rf(Feedback resistor)等。在生产后,将可调式阻抗匹配电阻Rs调整为与负载电阻RL匹配,即可达到Vout电压输出固定的目的,而同时,可调式阻抗匹配电阻Rs的值,也可通过此调整而固定。不过,此种方式会增加生产成本。需注意的是,电流源102为一内部电流源,是由对一内部电阻提供一电压所产生。
接着,请参考图3,其为另一种解决方式,其为电流源驱动的传输线驱动器300的电路图,其中包含有:放大器101、电流源102、晶体管103、可调式阻抗匹配电阻Rs(Calibrated impedance matching resistor)、负载电阻RL(Loading resistor)、可调式反馈电阻Rf(Calibrated feedback resistor)等。其中,在生产后,将可调式阻抗匹配电阻Rs调整为与负载电阻RL匹配,即可达到输出电压Vout的电压输出固定的目的,而同时,可调式阻抗匹配电阻Rs的值,也可通过此校正而固定。此外,将可调式反馈电阻Rf进行调整,则还可使参考电压Vpp的输出固定,让Vout的输出还能达到技术上的要求。此种方式同样会增加生产成本。需注意的是,电流源102为一外部电流源,是由对一外部电阻提供一电压所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45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 下一篇:用于重质油和超重油以及渣油的加氢转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