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IPv4/IPv6协议翻译的IPSec穿越互连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23988.7 | 申请日: | 2009-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7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陆音;李实;陈怡;张届新;马钰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12;H04L12/56;H04L12/6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宋海宁 |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ipv4 ipv6 协议 翻译 ipsec 穿越 互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Pv4/IPv6协议翻译互连技术NAT-PT与IPSec协议,特别是涉及到解决IPSec协议与NAT-PT机制之间兼容互连问题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IPv4地址的急剧耗竭使得互联网规模的可扩展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其基础协议机制对IP移动网络、自组网络等新兴业务的支持也相对匮乏,全面采用IPv6势在必行。
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在IPv4网络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投资与应用,鉴于IPv4设施及应用过渡至IPv6的规模与成本,其面向IPv6的过渡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二者之间势必存在着相当长一段并存过渡时期。而在这一过渡时期中,如何保障异构IP协议节点及网络之间协议转换互连的安全性,成为IPv6应用推广过程中所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一问题继而在IPv4/IPv6迁徙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显著的需求,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期望纯IPv4与纯IPv6主机间端对端协议翻译互连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而另一方面,在IPv4/IPv6并存的过渡网络环境中,人们希望在IPv4、IPv6私有网络之间实现可跨协议域边界的透明转发,以尽可能重用已有的IPv4 VPN服务,削减部署、改造及管理成本。
考虑到统一IP承载的网络整体演进趋势,IPSec协议为满足上述安全应用需求提供了一种适当的技术手段,它既可用于实现端对端的可信传输通信,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三层VPN隧道互连与远程接入场合。但遗憾的是,作为一种网络层安全扩展机制,IPSec并不完全独立于底层IP协议,即,在IPv4/IPv6过渡网络中,即便在网络层上实施了IP协议翻译操作(NAT-PT),也无法实现跨IP协议域的IPSec实体之间的互连,这一关键局限则为上述需求的实现制造了极大障碍。
NAT-PT是当前唯一一种支持异构IP网络直接互连的IPv4/IPv6过渡机制,然而它却无法与IPSec实现互操作。这一机制兼容性问题主要源于二者功能性的本质矛盾:一方面,地址-协议翻译将导致IPSecAH/ESP封装的完整性验证失败,而另一方面,IPSec分组封装与加密也将使得NAT-PT无法获取必要的信息,从而妨碍其转换操作的实施。上述问题极大限制了IPSec在跨IP协议域过渡互连场合中的安全服务能力。
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双栈部署方式,即在所有设备上均配备双栈,这一IPSec互连实施方式最为直观,但其缺陷在于它将显著地增加部署和改造成本,并且令网络及安全管理的复杂度翻倍,而这在IPv4/IPv6过渡过程中往往是难以接受、应当尽量避免的。
此外,还存在着一类以IP HTI为代表的技术改进思路;让NAT-PT设备被动介入IPSec协商过程,进而由发端根据NAT-PT所提供的信息来调整发送数据,从而向收端隐藏地址-协议翻译细节并实现IPSec协议的有效穿越,是其基本思路;此类技术多以NAT-PT机制改进为根本出发点,其不仅需要升级已部署的NAT-PT设备,同时还必须辅以部分的IPSec协议栈修改,同时,它只能实现AH传输模式穿越而无法实现不同协议子网的隧道互连,且不能穿越端口转换设备,除此之外,作为“中间人”的NAT-PT设备由于无法获悉IKE会话密钥而只能以明文形式向发端发送转换信息,因而还引入了额外的安全隐患;综合其各方面缺陷可见,以NAT-PT改造方式来实现IPSec跨协议域互连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具备足够的可行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通过IPSec协议及互连方式改进途径来解决其与NAT-PT的机制兼容性问题,从而实现IPv4/IPv6过渡网络中跨协议边界的主机、或子网安全互连。
本发明提出基于IPv4/IPv6协议翻译的IPSec穿越互连的方法,包括IKE SA协商和IPSec SA协商操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以普通的UDP-IKE形式发送IKE消息;在IKE SA协商过程中,IPSec双方交换VID载荷来检测彼此的NAT-PT穿越能力;在IKE SA协商过程中,IPSec双方交换TD载荷来检测传输沿途NAT-PT设备的存在性,当沿途存在NAT或NAT-PT设备时,后继协商信令采用UDP-non-ESP-IKE封装格式;在IPSec SA协商过程中,交换IRA载荷以确认发端所使用的IP协议和确切地址,收端依照IRA载荷对其传输层CRC进行纠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39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