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塑复合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3249.8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胡连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连萍 |
主分类号: | B32B1/08 | 分类号: | B32B1/08;B32B3/24;B32B3/28;B32B3/30;B32B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塑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木塑材料主要用于户外设施,如户外铺板、户外桌椅、户外凉亭等。木塑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潮、耐水、耐酸碱、防蛀、防霉、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等特性,同时具有类似天然木材的易于加工和铺设的特性,其可根据用户要求方便的加工成各种色彩和各种结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木塑材料容易受到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的影响,如热、光、氧、臭氧等均能降低材料的强度。尤其是在不良因素的长时间作用下,如高温环境、持续或循环外力作用等,木塑材料容易产生蠕变而失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经过改进、强度以及抗蠕变性能提高的木塑复合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木塑复合材料,包括中空管中间层或至少一层波纹状或锯齿状的金属板中间层,中空管中间层的外表面上包覆设置有木塑材料层、金属板中间层的上下表面上覆盖设置有木塑材料层。
进一步,所述多层的金属板中间层均平行设置,相邻两层的所述金属板中间层的波纹或锯齿结构相互交错设置。
进一步,所述中空管中间层、金属板中间层采用铝合金和钢材质制成,其厚度为整个复合材料厚度的5%~90%。
进一步,所述中空管中间层的管壁、金属板中间层上均布设置有通孔和/或加强柱。
进一步,所述中空管中间层中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通过连接筋相固定连接,在外管的管壁上设置有通孔和/或加强柱。
进一步,所述通孔采用机械冲压的方式形成,以在通孔的四周形成毛刺,利于所述金属板中间层与所述木塑材料层之间的牢固连接。
进一步,所述相邻通孔的毛刺为相反方向设置,利于所述金属板中间层与所述木塑材料层之间的牢固连接。
进一步,所述加强柱均布设置在中空管中间层的管壁外表面、金属板中间层的上下表面上,该加强柱深入到所述木塑材料层的内部,以提高整体的强度和两者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所述中空管中间层、金属板中间层与木塑材料层之间通过胶粘剂粘接、通过模压形式相连接或通过挤出形式相连接。
本发明木塑复合材料通过在其内设置金属板中间层,有效的提高了复合材料整体的刚性和强度,使其抗拉伸、抗压、抗弯曲、韧性以及抗蠕变性能显著提高,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纵向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4结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4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金属板中间层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金属板中间层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9为金属板中间层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加强柱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金属板中间层上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木塑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板中间层1,在金属板中间层1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包覆设置有第一木塑材料层2和第二木塑材料层3,金属板中间层1和第一木塑材料层2、第二木塑材料层3之间通过胶粘剂粘接、通过模压形式相连接或通过挤出形式相连接,通常采用的粘接剂为酚醛树脂胶、异氰酸酯胶、环氧树脂胶。
金属板中间层1采用铝合金和钢材质制成,其厚度为:整个复合材料厚度的5%~90%。
为了提高金属板中间层1本身的强度以及与木塑材料层的接触面积,金属板中间层1为波纹状或锯齿状结构,波纹状或锯齿状结构可有效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粘接强度,并且波纹状或锯齿状结构增加了本发明木塑复合材料中的金属层含量,进而提高了本发明木塑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在使用本发明木塑复合材料时,将垂直与金属板中间层1折叠的方向作为复合材料的受力方向,这样波纹状或锯齿状结构的金属板中间层1将能承受更大的外力,其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强度和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连萍,未经胡连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32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