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红外线遥控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22983.2 | 申请日: | 2009-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7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绍祥 |
| 主分类号: | G08C23/04 | 分类号: | G08C23/04;H04N5/44;G06F3/0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何文彬 |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红外线 遥控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红外线遥控器。
背景技术
红外线遥控器是一种远程控制设备,可以对各种电器进行远程遥控,方便人们的生活。
例如,用于遥控电视机的红外线遥控器,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红外线遥控器上的数字键进行换台,利用用于调音量的键盘调整电视机音量的大小等。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的红外线遥控器无法在其遥控的电器中输入光标。例如,用于遥控电视机的红外线遥控器无法在电视机中输入光标。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使红外线遥控器在其遥控的电器中输入光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红外线遥控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红外线遥控器以54ms为周期从集成在自身的指点杆(Track Point)或光学触摸鼠标(Optical Touch Mouse)中实时采样光标移动数据,当用户开始移动光标后,向接收端发送通知,并以108ms为周期将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交替地拼成B光标移动数据帧和A光标移动数据帧,并发送给接收端;
当用户按下复合键时,所述红外线遥控器将所述复合键的键码拼成按键命令帧,并发送给所述接收端;
当用户按下单击键时,所述红外线遥控器将所述单击键的键码拼成单键单击帧,并发送给所述接收端;
当用户按下连击键时,所述红外线遥控器将所述连击键的键码拼成单键连击帧,并发送给所述接收端。
所述红外线遥控器在108ms内采样两次光标移动数据;
相应地,所述B光标移动数据帧包括头码、第一数据码、标识码和第二数据码;
所述头码由9ms的高电平和6.75ms的低电平组成;
所述第一数据码的横坐标X1由第一次采样的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中的横坐标组成,所述第一数据码的纵坐标Y1由第一次采样的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中的纵坐标组成;
所述第二数据码的横坐标X2由第二次采样的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中的横坐标组成,所述第二数据码的纵坐标Y2由第二次采样的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中的纵坐标组成;
所述标识码至少包括X1的溢出标志位、Y1的溢出标志位、X2的溢出标志位、Y2的溢出标志位、X1的方向位、Y1的方向位、B光标移动数据帧的标志位和光标拖动标志位。
所述红外线遥控器在108ms内采样两次光标移动数据;
相应地,所述A光标移动数据帧包括头码、客户码、标识码和数据码;
所述头码由9ms的高电平和6.75ms的低电平组成;
所述客户码由所述红外线遥控器的类型组成;
所述数据码的横坐标X2由第二次采样的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中的横坐标组成,所述第二数据码的纵坐标Y2由第二次采样的所述光标移动数据中的纵坐标组成;
所述标识码至少包括X1的溢出标志位、Y1的溢出标志位、X2的溢出标志位、Y2的溢出标志位、X1的方向位、Y1的方向位、A光标移动数据帧的标志位和光标拖动标志位。
所述按键命令帧包括头码、客户码、标识码和数据码;
所述头码由9ms的高电平和9ms的低电平组成,用于标识所述按键命令帧;
所述客户码由所述红外线遥控器的类型组成;
所述数据码由所述复合键的键码组成;
所述标识码至少包括双击标志位、单击标志位、shift(上档键)键标志位、ctrl(control,控制)键标志位和fn(Function,功能)键标志位。
一种数据传输的接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端接收来自红外线遥控器的通知,将所述通知转换为PS/2(Personal System 2,个人系统2)数据,保存54ms后提交给操作系统;
所述接收端等待54ms后,接收来自所述红外线遥控器的B光标移动数据帧,将所述B光标移动数据帧的第一数据码转换成PS/2数据,并立即提交给所述操作系统,将所述B光标移动数据帧的第二数据码转换成PS/2数据,保存54ms后提交给所述操作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绍祥,未经张绍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29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