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式电动自行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22801.1 | 申请日: | 2009-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0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曜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M6/40 | 分类号: | B62M6/40;B62K15/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许伟 |
| 地址: | 36102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电动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由于机动车主要以汽油车、柴油车为主,这些车辆具有以下缺点:一是污染环境,二是资源浪费,造成日益紧张的汽油、柴油更加紧张,三是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维修费用高,四是占有空间较大,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五是热效率低。故,目前大量的使用电动车,习用的电动车包括有车体、车架、车轮、车座、电机、电池等;车架、车轮、车座之间皆为固定连接,不可折叠,体积较为庞大,且结构也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收纳方便的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它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车座、把手、电瓶;所述的前轮和后轮分别设置在车架前下部和后下部,把手设置在车架的前部上方,车座设置在车架的中部上方,电瓶安装在车架前轮与后轮的连接段上;所述的车座下部的连接杆与车架的中部向上凸设的支杆铰接并可围绕该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在该铰接处滑动套接一车座套管,该车座套管可沿车座连接杆上下移动;所述的把手纵向插杆的下端与车架前部向上凸设的支杆铰接并可围绕该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在该铰接处滑动套接一把手套管,该把手套管可沿把手纵向插杆上下移动。
所述的把手由纵向插杆、横杆、两个握把和握把套管构成;所述的横杆中部垂直固接在纵向插杆的顶端,两个握把的内端分别铰接在横杆的两端并可围绕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在该铰接处滑动套接一握把套管,该握把套管可沿横杆左右移动。
在车架前轮与后轮的连接段上设置一个脚踏,该脚踏中部铰接在连接段上,可围绕铰接点摆动呈与连接段重叠或垂直状态。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车座下部的连接杆与车架的中部向上凸设的支杆铰接并可围绕该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把手纵向插杆的下端与车架前部向上凸设的支杆铰接并可围绕该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两个握把的内端分别铰接在横杆的两端并可围绕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故本发明在折叠后体积会变得很小,便于收纳。此外,本发明的电瓶安装在车架前轮与后轮的连接段上,结构较为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把手折叠后的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车座折叠后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它包括车架1、前轮2、后轮3、车座4、把手5、电瓶6、脚踏7、车座套管8、把手套管9。
所述的前轮2和后轮3分别设置在车架1前下部和后下部,把手5设置在车架1的前部上方,车座4设置在车架1的中部上方,电瓶6安装在车架1前轮2与后轮3的连接段11上。
所述的车座4下部的连接杆41与车架1的中部向上凸设的支杆12铰接并可围绕该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如图3所示),在该铰接处滑动套接一车座套管8,该车座套管8可沿车座4连接杆41上、下移动且与铰接段紧配合,折叠时,可将车座套管8推离铰接段。
所述的把手5由纵向插杆51、横杆52、两个握把53和握把套管54及55退锁机构构成。所述的两个握把53的内端分别铰接在横杆52的两端并可围绕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如图2所示),在该铰接处滑动套接一握把套管54,该握把套管54可沿横杆左右移动且与铰接段紧配合,折叠时,可将握把套管54推离铰接段。所述的横杆52中部垂直固接在纵向插杆51的顶端,把手5纵向插杆51的下端与车架1前部向上凸设的支杆13铰接并可围绕该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如图2所示),在该铰接处滑动套接一把手套管9,该把手套管9可沿把手5纵向插杆51上、下移动且与铰接段紧配合,折叠时,可将把手套管9推离铰接段。
在车架1的前轮2与后轮3的连接段11上设置一个脚踏7,该脚踏7中部铰接在连接段11上,可围绕铰接点摆动呈与连接段11重叠或垂直状态,用于供使用者双脚踏踩。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
(1)如图2所示,将握把套管54推离铰接段,再将把手5的两个握把53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
(2)如图2所示,将把手套管9推离铰接段,再将把手5纵向插杆51围绕车架1前部向上凸设的支杆13铰接点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
(3)如图3所示,将车座套管8推离铰接段,再将车座4下部的连接杆41围绕车架1的中部向上凸设的支杆12向内摆动而成折叠状。
本发明的重点就在于:在各个铰接处设置套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2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